第07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6月11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得宝而安

孙善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11日   第 07 版)

  那是1993年春节前的一天,听从舅父的安排,我从家乡雷州半岛坐上了通往深圳的长途汽车,辗转10多个小时,来到了深圳宝安。

  这里被称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舅父在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10多年,算是最早的那批来深建设者。他说,你在大学里念的是经济学,就该来深圳探探水。这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却未从想过与宝安的缘分早已镌刻在命运之中。

  舅父是个忙碌的生意人,早出晚归。平时我就当他的跟班,跑跑腿,打打下手。他说,人啊,在深圳忙不死,只会懒死。有时没事,他便让我到外面走走看看,熟悉一下城市的环境,也算增长一点见识。

  那天,我溜达到他家附近的一座新工业区,厂区的围墙还在建造中,正值中午下班时间,工人们穿着整齐统一的工服,一群群簇拥着走出大门,直奔食堂。这是一张张青春、朴素的脸,甚至还显得稚气,他们大多与我年龄相仿,有的甚至比我还小,但却显得沉着而有朝气。看着他们,我不禁想起了我二弟,他中专毕业那年也只有18岁,同样汇入了来宝安打工的洪流。他打工微薄的薪水,有一部分就是我大学读书的生活费。他们是那样相像,每个青涩瘦弱的身影背后,都是一个负重的家。这是青春的痛楚,也是青春的责任。

  这个工业区大门口左侧的垃圾堆吸引了我的注意,在零乱的杂物中,我发现有很多废弃的泥塑公仔和音乐盒。走上前去捡起几个,我才发现这些小工艺品还是全新的,不由惊呆了。一名女工走过来对我说,这是她所在的工厂生产的,都是出口货,品检标准高,只要存在一点点瑕疵,都会淘汰,堆在这里成了无用的垃圾。在那个年代,大学校园里流行做点小买卖,算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我灵光一闪,想着如果把这些小玩意带回学校去,必定是畅销货。我立马给二弟打电话说了我的想法,他二话不说,就给我找来了两个大麻袋。我俩像探宝一样,猫在垃圾堆里忙活了两个多小时,竟然收捡了鼓鼓两麻袋的工艺品。10多天后,我带着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我就读的校园摆起了货档。果然不出所料,这些小公仔颇受欢迎,我们共卖了1000多元。在那个年代,这算是不小的数目了,算是我人生赚取的“第一桶金”。在这批“废品”中,其中一个音乐盒至今仍存放在我老家,时光已穿梭近30年,其音质依然纯净得似乎一尘不染,足以见证深圳质量的不同凡响。

  1995年,我带着梦想,来到了宝安,也有了一份较稳定的工作。那时二弟也刚换了一份新工作。说起他的求职,还是一段有意思的经历。当时,他求职会计,老板问他月薪要多少钱,他说现在先不定,干一个月后再定薪。一个月后,老板不但将他留了下来,而且给了令他非常满意的薪金。二弟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27年,现已成为公司的高管。这家公司换了三任老板,他始终是每一任老板最信任的员工之一,也是这家公司最忠诚、最勤勉、执行力最强的企业管理者之一。他对我说,像他这样在这家只有500多人的公司服务超20年的员工就有40多人,很显然,公司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另一个家。也是从那年起,我像上紧的发条,在宝安的时间和空间中辗转。

  宝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我在两年之后更坚定了在此安居的决心。1997年底,我在宝安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算是在这里安下家,心也安定下来了。几年后,父母亲陆续来到了宝安生活,我们家便也成为众多来深求职的乡友最初的落脚点。有时来人太多,到吃饭时间,站着围桌用餐便也成为常有之事。二弟统计过,那些年来,外出求职在我们家暂住的就有100多人,至今仍留在宝安工作生活的有三成多。

  宝安是深港文化之根,早在东晋咸和六年,这里已经由中央政府设县管理。上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迭起,“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宝安人,令这块古老的土地华丽嬗变,焕发出了蓬勃生机。而今天,迈入湾区时代的宝安,正秉承城市发展的内核,沐浴湾风海雨,把握时代的脉搏,走出自己强劲有力的节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城区。

  对于很多踏上深圳追逐梦想的年轻人来说,宝安是无数来深打工者开启梦想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与它有一段或长或短、或悲伤或喜悦的故事。宝安,古时因境内有一山名为宝山,山中有银矿,明朝有书载:“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故而得名。在我的理解中,这是因为众人都从它这里收获一块或者多块属于自己的宝,这也是这座城市送给每个人几乎平等的那一份,或忠诚,或勤干,或诚信,或坚韧,或机遇,无论他最终离开,还是留下。

  我们是属于留下来的那一群,在20多年的时光里,这里已有了故乡一样的熟稔。就我们而言,健康的父母亲是我们的镇家之宝,一个“勤”字,是我们的立家之宝。我们愿意真诚拥抱这“二宝”,得宝而安居,怀宝而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