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6月0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讲述东仓鼓乐的传承故事(新国潮)

胡 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03日   第 07 版)

  东仓鼓乐社表演唐代宫廷燕乐《鼓》
  东仓鼓乐社供图

  流云飞鹤的屏风前,文饰绮丽的坐鼓端居正中,两位花钿蛾眉的丰腴仕女分别手持碰铃、怀抱琵琶侧身前坐,身穿圆领袍衫、头戴垂脚幞头的鼓师扬槌起势,随着一声浑厚的鼓点,笙笛锣乐音并作,鼓铙相和,或肃穆清雅,或大气磅礴,一曲传统曲目《殿前喜》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这是“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抖音直播间的日常场景。自今年4月开播以来,直播间累计观看量已超700万人次,抖音平台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200万次,不少网友在直播评论区赞叹“如听仙乐”“梦回大唐”。

  乐手们表演的西安鼓乐,始于汉,盛于唐,是我国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仓鼓乐社历史悠久,明清时为皇家粮仓所属的官办鼓乐社,上世纪60年代末解散。76岁的东仓鼓乐社社长范炳南回忆,1978年他拜师西安鼓乐大师赵庚辰,为恢复东仓鼓乐社,和师傅一起四处奔走联系民间艺人,收集保护古乐器、乐谱等。1981年,乐社终于恢复活动,赵庚辰在街坊间传授鼓乐。但随着街区变迁,演出减少,东仓鼓乐社后继乏人。2004年,范炳南出资,和赵庚辰嫡系传人赵筱民共同免费招收少儿学员,两年间有百余人参加学习,最终有18人坚持下来。2006年,东仓鼓乐社入驻大唐芙蓉园紫云楼固定演出。去年,融合大唐乐舞与东仓鼓乐的创新舞台剧《鼓》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综艺秀》舞台,向世界讲述东仓鼓乐的传承故事。

  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鼓乐社演出时间、场次不确定,乐手收入减少。现任乐社主管齐兴峰留意到短视频平台上有关《鼓》的视频播放量已达上百万,便萌生了直播表演的想法,去互联网主动寻找观众。

  出镜乐手刘亚红还记得4月5日首次直播的情景:“我们有上万场演出的经历,能很快适应面对小屏幕表演,但演出空档时我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和粉丝互动。”当天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多时才180人。直播结束后,齐兴峰便同出镜乐手们商量如何调整演出节目内容,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完整的传统坐乐演奏最少需要90分钟,观众很难有耐心听完。我们要适应线上表演的特点和要求,加强互动性和灵活性,丰富表演内容。”齐兴峰说。于是乐社将表演曲目分为三类:首先是历代乐工口传心授的《霸王鞭》《朝天子》等传统曲目;其次是近年融入古筝、琵琶、编钟之类乐器元素的《霓裳羽衣曲》等创新曲目;还有观众耳熟能详的《佳人伴孤灯》《女儿情》等影视剧插曲。一场直播中,三类曲目交叉呈现,既可以让观众聆听到纯正的宫廷雅乐,又兼具趣味和新意。在齐兴峰看来,“演奏影视剧插曲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古老的西安鼓乐。”

  相较于线下表演,刘亚红认为线上直播打破了线下演奏的固定模式,乐手有了自由发挥和互动的空间,“比如演奏《金蛇狂舞》时,大伙儿紧挨着,表演像用乐器对话一样,你一言我一语”。曲目表演间歇,乐手们尝试用网络热梗介绍各自的乐器,普及东仓鼓乐知识,使直播间氛围轻松有趣,逐步达到与表演无缝衔接。

  优质的演出让乐社的直播热度骤增,第三次直播的同时在线人数就超过1.6万人,账号粉丝数由最初的4000增长至近35万。许多粉丝在后台私信表达学习鼓乐的意愿。令齐兴峰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母亲留言说:“在纷繁的短视频中看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表演,立刻分享给两个孩子观看,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粉丝的反馈让齐兴峰感慨:“作为2004年首批学员,我深知传承东仓鼓乐留下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颗颗热爱民族文化的心。”

  面对当下乐社直播的热度,范炳南为更多人重新关注东仓鼓乐而欣慰,但他也时常提醒社员:“热闹落幕后更需潜心修习,用心传承非遗艺术。”在他看来,守住西安鼓乐的正音,才能让这千年华音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