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三礼”:繁文缛节何以千年不绝(子曰诗云)

熊 建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27日   第 11 版)

  刘邦很不爽。

  自从统一天下之后,汉高祖刘邦废除了秦朝繁琐的礼法,一切从简。结果,一有什么宴会,大臣们便酗酒争功,狂呼乱叫,甚至有人拔剑击柱,乱糟糟的,很没规矩。刘邦觉得自己也太不受尊重了。

  这时,儒生叔孙通说,我可以为您制定朝廷上使用的礼仪,既参照古代的礼法,再吸收秦朝的一些东西,以适应今天使用。得到允许后,他拉了一支100多人的团队,设计完制度,去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排练了一个多月。

  接下来,国家开朝会,各地诸侯和满朝文武都来了。在叔孙通的导演下,整个仪式流程非常严谨。大臣们怎么排队、怎么进入殿门、怎么到台阶上站立,皇帝的车子从哪里进场、到哪里停下,都有讲究,并有专人负责导引。

  仪式开始后,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祝贺,所有人都诚惶诚恐。行礼之后,又按照严格的礼法摆出酒宴,大臣们按照爵位高低起身给刘邦敬酒。哪一个人稍有不合礼法的举动,负责纠察的御史立即把他拉出去。整个朝会从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喧哗乱语。

  这下,刘邦心满意足地说:“今天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做皇帝的尊贵啊!”

  满足帝王的虚荣心,不是礼的唯一用途。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对礼的重视,可说是渗透到骨子里了。

  古代所谓礼仪,是个庞大的概念。上到国家政治,下到个人修养,包括敬鬼事神、区别长幼尊卑的各种规定和仪节形式。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有关。

  执礼是儒者的重要职责。孔子素以好礼、知礼著称。《史记》说,孔子小时候跟小伙伴玩游戏,就经常铺设一些礼器,有模有样地演习礼仪动作。长大后,孔子把礼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传授并整理过当时流传的礼书。他教导儿子说,不学《诗》,就张不开嘴;不学《礼》,就迈不开腿(无法立足于社会)。

  在孔子树立的重礼榜样下,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仪礼》《礼记》《周礼》,在汉以后两千多年里,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标杆性著作,被称为“礼经”。

  《仪礼》是记载礼节仪式之书,反映的大约是战国初期的情况。《礼记》是后儒汇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后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的著作,不限于仪节形式,还包括政教、礼俗,属于广义的礼。“四书五经”里“四书”所包括的《大学》《中庸》,就是出自《礼记》。

  《周礼》本名《周官》,序列周代官职,涉及田制、兵制、学制、礼仪、刑法等方面的政治安排。《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是有历史依据的,绝非凭空臆造,概括了西周至战国的情况,还包含了编纂者理想化的成分在内。

  综合“三礼”来看,古人的礼包括吉、嘉、宾、军、凶五方面内容。

  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神、人鬼的祭祀典礼,又分出若干细目,什么日月星辰、帝王宗庙、先圣先师、四望山川,品类繁多。今天北京的天坛建筑群,就是祭天的场所。

  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贺庆之礼等。其中的冠礼就是今天说的成人礼,男子二十而冠,在冠礼中戴上特制的帽子,并获得“字”(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后,名只用于自称,除了君王、父祖,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只能以字称呼。之前说到的叔孙通为刘邦制定朝会之礼,就属于嘉礼。

  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名目繁多,天子个别接见来朝的诸侯,叫朝觐之礼;四方诸侯齐会天子,既可以在京师,又可以在别地,叫会同之礼;人与人相遇行礼,叫相见礼。以前人们见面要作揖唱喏,就是相见礼。

  军礼是军队操练演习、征伐出兵之礼。军队出征前有很多祭祀活动,祭天、祭地、告庙、祭军神等;祭祀礼毕,还有誓师典礼,把出征目的和意义告知将士,揭露敌人的罪恶,强调纪律和作风,也就是战前动员。

  努尔哈赤对明朝宣战,誓师时宣布“七大恨”,把明朝杀其父祖、偏袒并帮助死对头等7条“罪状”,作为动员将士的内容。后来皇太极派军出征明朝,送行时询问出征的王公、贝勒、贝子:“你们有没有忘记‘七大恨’?”大家齐声喊道:“没有忘记!”群情激奋,大军出发。

  此外,军队的刑赏、凯旋、阅兵、打猎等均有相应礼仪安排。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应对死亡、灾害、祸乱、衰败等情况。其中,等级分明、形式繁缛的丧礼最受重视,加上所衍生出来的种种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多人不怪,是中国人的观念。为什么这些繁文缛节流传千年不绝?用叔孙通的话说就是,礼法制度这些东西在打天下的时候用不着,但是守天下的时候就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