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仰望“胜利树”

胡启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25日   第 12 版)

  图为遵义会议会址。
  罗星汉摄

  夏天的风刚吹到黔北高原,遵义会议会址旁那棵槐树就披上绿装,枝叶交叠,槐花初绽,在一片芬芳中笑迎天下游人。这棵槐树已静静陪伴会址80多年了。红楼绿树,交相辉映,是共和国最牵动人心的一幅画。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老城区子尹路,坐南朝北,临街而立,是一幢由青砖、灰瓦、圆柱、翘檐、围墙、曲栏组成的民国风格楼房。会址主楼的庭院不大,四角天井,青石铺地。四面飞檐迭起,青瓦层层如鳞,星星点点的苔藓,惬意地生长在石阶高墙上。槐树生长在会址主楼的东侧,枝干紧挨着屋檐和栏杆。在二楼随意一伸手,就可触摸到槐树的红色故事。

  1935年1月,中央红军来到遵义时,这幢房子的主人已离开。1月15日至17日,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在二楼东侧的会客厅召开。这棵槐树记录了3天会议的全部内容和伟大声音,目睹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的神奇转折。如今,槐树已高过主楼,苍翠如松,静静讲述着87年前的红色往事。

  这棵槐树是一棵无价的革命树,如一名卫士,忠诚地守护在会址旁,小心地呵护着那段历史。树亦如史,在成长中总要经历风雨雪霜、雷电虫害。据为这棵槐树当义务护士的植保专家张本光回忆,他先后3次为槐树治病,除虫、做切割手术,让它始终绿意盎然,挺拔伟岸,绿荫如盖,花开如雪。退休后的张本光经常去会址看槐树的生长情况,寒往暑来,从未间断。槐树开出的第一朵花,落下的第一片叶子,被风吹折的枝丫,阳光下飞过的蜂蝶,四季流过的时光,他都清清楚楚地记在本子上,几年下来已有厚厚3本,满册绿意,满册槐香。

  这棵槐树牵动着大家的心。1971年,研究员费侃如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后,几乎天天从槐树下走过。写日记、拍照片,默默记录着槐树的成长过程,槐树的每一丝变化都装在他心里。槐树年年绿,他却白了头。如今,费侃如先生已84岁,退休后依然留在这幢红楼中,在这棵红树下,潜心研究这片红色的土地。他清楚地记得,30多年前,槐树底部一侧长出一株幼苗,在春风春雨中迅速生长,伸向高空。槐树苗需要生长空间,原有的那株便向另一侧倾斜生长,大方地为后辈让出成长天地。两株槐树风雨与共,一起向上生长,拥抱蓝天,共沐春风。现在它们已粗壮相等,高达12米,胸围80厘米,遒劲茂盛,亭亭如盖,共同形成了一个逼真的“V”形。每天,众多游人站在“V”形槐树前,比着“胜利”的手势留影。远远望去,“V”形槐树就像是会址“胜利”的表情包,向每一名到访者传递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