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龙潭”里的乡愁

吴春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5月12日   第 11 版)

  “潭”,给人无尽的诗意想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的是最值得珍藏的友情。而在乡村,“潭”有时是游子记忆深处最悠久最绵长的乡愁。

  现居安徽桐城、80多岁的徐智明老人就对桐城孔城古镇跃进村的一口“龙潭”念念不忘。

  “龙潭就藏在这芦苇丛底下,有三个泉眼,从未枯竭过,这一带的村民吃水都取自于这里。”徐智明老人的侄儿、跃进村老支书徐庆红充满感情地介绍。

  “龙潭”在跃进村龙井村民组,又称“龙井”,村民组因“龙井”而得名。龙潭呈三角形,面积约三分地,里面因多年淤泥沉积,滋生芦苇。春日里,茂密的青绿色芦苇让昔日“龙潭”愈显灵秀与神秘。

  由于跃进村与枞阳县麒麟镇接壤,两镇村民因此混杂居住,“同饮一潭水”,彼此感情深厚。据老辈人口传,龙潭在旧时干旱之年救过很多村民的“性命”。1934年,桐庐(含现今枞阳)一带出现严重干旱,大塘小塘尽枯,惟龙潭泉源不竭。这一带方圆五里的村民(包括现今的麒麟镇村民)都来这里担水吃用。当时龙潭较大,水面低于地面有六七米,村民都沿“之”字形路下到潭口舀水。

  一汪清潭,就是一汪思念,就是一汪乡愁。徐智明老人对龙潭记忆很深。他回忆,1958年,桐庐一带再次出现严重干旱;次年,村里组织人手对龙潭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清淤,运用杠杆原理,用桶将淤泥吊出。后因严重干旱时,前来龙潭取水的群众过多,为避免过度取水使龙潭枯竭,也为避免群众取水发生纠纷,当时地方政府采取印发水票的方式让村民有序取水。龙潭在大旱之年功不可没,让周边约5000名群众挺过水荒。

  古潭是村庄的命脉,也见证了村庄的变化与发展。龙潭旁约50米处,有片面积40亩的葡萄园,放眼望去,青绿色如玛瑙般的小葡萄成串吊挂架上,这是跃进村在打造特色乡村过程中的一大尝试。近年来,跃进村积极发挥生态和历史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跃进村历史底蕴深厚,境内有古驿站八角亭,传说为三国吕蒙屯兵地,还曾是宋将李显忠大战金将兀术之地,太平天国与清军鏖战的古战场。

  目前,跃进村已在原址恢复八角亭,还根据老人记忆复原了旧时碾米器具土砻,并收集农家旧物打造了乡愁记忆馆。村里拟筹集资金,组织人力掘潭,恢复龙潭原貌。如今,八角亭、葡萄园以及乡愁记忆馆串连成线,让游客在这里既能寻到乡愁,又能进行农作体验,助推乡村旅游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