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大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4月2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三位艺术家的探索与创新

本报记者 赖 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8日   第 12 版)

  江南晨雾(中国画)
  杨明义

  笔墨中流淌的氤氲江南,充满哲思的雕塑,写意山水的磅礴气象……日前,多位当代艺术家个人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既饱含中华美学传统意蕴,又充满艺术家颇具个人风格的探索与创新,体现出当下艺术的多样与丰富。

  杨明义“能见大义”

  “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分为“艺旅水墨”“艺术人生”和“艺坛交游”三个篇章,共展出作品100余件,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不同时期的创作之路,还以书信、照片、手稿、收藏等文献再现了他与画坛名宿的交往。杨明义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作品各1件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出生于江苏苏州的杨明义,早年就读于苏州工艺美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版画以姑苏女子和水乡风景为题材歌颂劳动。俏美的江南姑娘在他的笔下沐浴着水乡春天的惠风,成为社会主义城乡新貌的写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杨明义又将水印版画自觉地与水墨结合,既有版画造型的功底,也有水墨的灵动,以明快清新、富有江南情韵的风格为画坛所瞩目,如1978年创作的彩墨画《水乡节日》发现周庄之美,展现了真切丰富的生活场景。此后,杨明义赴海外求学,对中外美术的同和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对中西艺术的比较中,杨明义加深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1999年,杨明义回到阔别十载的故乡。此时的苏州正走在改革开放前列,工业园区的现代文明与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激发着艺术家再度描绘姑苏新貌的热情。杨明义创作出《今日苏州人间天堂》《桥之乡》《蔚蓝色的夜》等表现时代新象的作品,纵情畅叙游子心声。

  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认为,在杨明义的水墨作品中,既有文人画笔墨、章法的影响,也有西画的素描造型和写生的痕迹,还有水印木刻和水彩画的技法。这些技巧、技法在他的艺术创作里形成一个有机的综合体,而这正是杨明义艺术创作的特色所在,也是当今中国画走向多元观念和多样形式的一条探索与创新之路。

  熊秉明“塑者归来”

  今年是熊秉明诞辰100周年,“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展出熊秉明雕塑、绘画、书法等诸多艺术门类作品150余件,通过塑“己”、塑“人”、塑“物”三个部分展现他的艺术人生与哲学思考。展出的作品和文献均来自熊秉明家属和杨振宁夫妇的捐赠。

  熊秉明是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他曾任教于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化及哲学,同时开设书法班,从事书法实践与教学研究,2001年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

  展览以熊秉明的雕塑作品为主线,以其创作的哲思为内在逻辑。通过“塑‘己’”篇章,观众可以感受艺术家的“心”塑历程和信念感召;“塑‘人’”篇章呈现了艺术家对生命意象的挚爱、对生命本体的畅想;“塑‘物’”篇章在简练的形塑、线条、块面中,为看似平淡无奇之物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

  塑人,更是塑己。挚友杨振宁在雕塑《孺子牛》的题词中写道:“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吴冠中亦有言:“其道也,是从东方渗入西方,又从西方再回到东方。”与其说这是对熊秉明作品的解读,不如说是对其塑“己”精神的认同。

  熊秉明旅居法国50余年,是20世纪融汇中西文化,且以哲学、文学、艺术修行悟道的文化自觉者。他说,自己是“一个生命的试验”,是“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

  申世辉“辉映云山”

  “辉映云山——申世辉山水作品展”中的百余幅山水佳作大气磅礴、浑厚华滋,较为系统地展现了艺术家近40年的创作历程和成果。

  申世辉,1959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申世辉在山水画云与水的表现语言和技法上进行了专题性探索,并取得突破。30余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国水墨画创作中的情感与情绪因素,从姊妹艺术中悟化,又得前辈画家影响,在创作中散开笔锋,形成了独特的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新技法与理论特色。

  本次展览分为“造化·心源”和“水墨诗情”两个单元。“造化·心源”单元展示艺术家近年来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新探索与新境界,“水墨诗情”单元则展示艺术家在泼墨散锋大写意山水画上的研究与创作,特别是两幅十米长卷《辉映云山》和《兴隆山》,气势恢弘,空明澄净,以情入画、以景抒情,不论是崇山峻岭还是飞瀑流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申世辉的山水画给人一种云山苍茫之意。这源于他在深入生活过程中的观察体验,也源于他对传统笔墨的深入研究,在领会、领悟过程中的深刻理解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