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4月20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潘受——

赤子情深,投身华教(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77))

张志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20日   第 06 版)

  潘受,原名潘国渠,字虚之,福建南安人,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爱国华人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

  潘受生于1911年1月26日,虽然家境平平,但自小爱好书法、写作和诗歌创作,天资聪颖。1927年,潘受从福建泉州培元中学毕业,适逢“全国拒毒论文比赛”举办,蔡元培担任主任评选。潘受参加了1928年的“全国拒毒论文比赛”,获第一名。

  1930年,和许多闽籍青年一样,19岁的潘受选择下南洋谋生。初到新加坡,潘受凭借博学和勤奋站稳脚跟,担任当地出版和行销最久的中文日报——《叻报》的编辑。1934年起,潘受开始从事华文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先后执教于陈嘉庚先生发起创办的华侨中学,由福建商人创办的华校——道南学校,以及马来亚华校——麻坡中华中学。1935年开始,潘受担任道南中学校长达6年之久。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为一名爱国者,潘受不仅有矢志不渝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文人气节,更心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生死与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潘受义务担任陈嘉庚先生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任秘书,为推动南洋华侨各尽所能、支援国内抗战而殚精竭虑,深受陈嘉庚先生的信赖与倚重。1940年,未满30岁的潘受被委任为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团长,义无反顾地回国到多地慰劳抗日将士,劳军赈灾。他从重庆辗转到达中原战区,跋涉大半个中国的山川,其间一路的坎坷险阻和所闻所感,都被写入他为民族存亡歌泣沉吟的诗篇中。当时在重庆的章士钊先生读到他的诗作,曾慨叹:“诗在南洋矣!”

  因为战事,潘受滞留重庆数年,在抗战胜利后才得以重返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所海外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开始筹办,富商巨子、市民、工人等各行业人士争相捐资。潘受积极参与筹办南洋大学,担任学校执行委员会委员。1955年,时任南洋大学校长的林语堂先生去职离校。潘受接受委托,出任大学秘书长,暂理学校事务,直到1959年第一批437名学生毕业时才正式辞去职务。他为推广华文教育和传扬中华传统文化殚精竭虑,为东南亚华人积累下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南洋大学的发展根基。后来,南洋大学改名南洋理工大学,并颁授潘受名誉文学博士荣衔。

  1960年,潘受从南洋大学退休后,专注于文化艺术研究及创作,其古典诗文、书法造诣深厚。1991年,潘受获得法国国家艺术与文学勋章,新加坡政府先后颁授其文化奖章、卓越功绩勋章,并于1995年正式宣布潘受为国宝。1999年2月23日,潘受逝世,享寿89岁。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