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泰,祖籍福建泉州永春,1945年8月出生于印尼一个家境殷实的华侨家庭。1960年,郑文泰在印尼中学毕业后回到祖国,进入北京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两年后,郑文泰随南迁的华侨大学热带作物系,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学习和生活,从此与兴隆华侨农场结下了不解之缘。1964年,郑文泰正式落户兴隆华侨农场。
郑文泰24岁时赴香港学习并从事建筑设计和酒店经营。到20世纪80年代末,他已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但他始终难忘在兴隆华侨农场的岁月。而且,建筑设计和酒店经营的从业经历使他越来越觉得,终究“不能让建筑取代环境”。他开始重新思考,应该用自己学到的东西,为国家和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1992年,郑文泰卖掉在香港等地的产业,放弃继承殷实家产,回到兴隆华侨农场,在农场内一块面积约5800亩、因过度开发而土壤沙化的荒野山林中开启了对海南热带雨林的修复工作。
基于在华侨大学时有关热带植物课程的学习,郑文泰首先着手对当地特有物种、珍稀濒危植物进行造地保护以及移植和培育工作。很快,他注意到一种在当地被叫做“油榄仁”的落叶乔木。“油榄仁”属濒危物种,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特性是在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中生长快速,而且可以带动其它物种生长。于是,郑文泰带领工人们对“油榄仁”进行了持续多年的引种、育种、扩繁,成功培育了上万棵株苗,使“油榄仁”成为热带雨林恢复的“先锋”。
郑文泰还较早关注了国家一级濒危保护植物海南苏铁。为了寻找它,郑文泰不慎从悬崖上跌落,以致有几个月时间只能拖着伤腿蹒跚行走。海南苏铁引入不久,又因遭遇强台风袭击而损毁严重。但郑文泰毫不气馁,带领大家重新育苗、培植。引种棕榈科植物柬埔寨糖棕时,因为没弄清糖棕的生长特性,工人们多次种植均未能使其成活。郑文泰坚持培植试验,几年后终于引种成功。
虽然引种和培育不易,但若有国内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向郑文泰讨要植物种苗,他总是慷慨相送,因为他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这项工作。那些他发现或反复试验才引种、培育成功的优良果树,他也常常将种苗优先送给农场的种植户进行推广种植。
为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郑文泰还注重以各类植物为载体,不断完善园区内的立体生态结构。经过近30年的努力,郑文泰终于将一块块荒地、一座座野坡打造成中国“最具有热带雨林原生态景观”的“热带植物天堂”和物种基因库。如今,园区面积已扩大到约1.2万亩,共有植物品种4000余个,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5种。
2022年3月29日,郑文泰因病去世。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名侨生,郑文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聪明才智和实干付出,回馈了他深深眷恋的这片土地。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