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主流电影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它通过银幕向中国及世界观众讲述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做过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进而表明这些作为对中国和世界有着怎样正面的和积极的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会对观众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倾向产生影响。在技术层面,主旋律电影应秉承严谨的制作态度。电影的叙事基调应该是严肃的,应该以“正剧”演绎“正史”,克服戏说、调侃等基调。应该通过严谨的叙事,让观众对中华民族历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而非扭曲的、模糊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仅仅做到严肃地还原历史还不够,更要用功构建完整的艺术世界,否则故事缺乏感染力,难以深入人心。要在描述历史情境、塑造英雄形象的同时再造一个虚构的艺术性空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中国新主流电影因此才具有更加丰富的层次,有利于观众在与电影的互动中产生更加个体化的情感反应,由此才能完成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和集体记忆的构建。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研究处研究员马天博谈新主流电影创作时表示
◎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国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可以彪炳史册的大事,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谈融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时表示
◎如何通过电影科技创新,助力更多电影创意“落地开花”?两种“实力”必不可少。一方面,要大力夯实电影科技“硬实力”,直面电影虚拟化制作的挑战,积极研发电影各个流程环节的数字工具软件,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行业软件,研制满足数字文化创意的支撑软件和系统,研发影像制造中的硬件设备,等等。从电影虚拟化制作的自主研发创新阶段,到实现在国际影像领域的引领创新,应是未来发展的路径。另一方面,要积极提升“软实力”。在数字资产库的建设、电影版权的保护与认证、影像创意范式的检索和传播等方面,大力培养精通技术与艺术的复合型人才,让更多承载中国文化符号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走向世界。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谈电影的科技创新时表示
◎要想做出留得下、传得开的好作品,就要彻底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而创作?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传承,二是发展。今天的民族歌剧来自于前辈的创造,从当年“新歌剧”这样一个定义,就可以充分感受那时候的艺术家是多么富有推陈出新的蓬勃活力。因此,今天的“传承”应该是在“发展”上的“传承”,是在“创新”上的“传承”,所有前辈艺术家成功而宝贵的实践,对于今天而言是“方法论”,不是生硬的“教条”。新时代有新的视野和思想,有新的题材和内容,更有新的文化审美需求。归根结底,民族歌剧的“民族”二字,体现的就是为人民而创作。
——上海歌剧院艺术创作室主任游暐之谈民族歌剧发展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