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广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年03月19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守护“未来之城”的历史文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3月19日   第 08 版)

  白洋淀素有“一淀水,一淀银;一寸芦苇,一寸金”之誉,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用芦苇造纸、织席、编篓、打帘和制作芦苇工艺品。图为白洋淀内的芦苇荡。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里保留的南河照村“金玉璞家老宅”和老枣树。其中“金玉璞家老宅”距今约120年历史,是雄安新区“乡愁保护点”之一。
  石荷玉摄(新华社发)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技艺传承人杨丙军推出的反映雄安新区建设现场、标志性建筑物等题材的作品,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图为杨丙军在制作芦苇画。
  王京卓摄(新华社发)

  雄安新区安新县马家寨村人刘广玉在制作木船模型。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容城县南阳村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经过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两座战国城址,主要文化内涵为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雄安新区设立后不久,这里就迎来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高规格联合考古队。 图为考古队员在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容城县南阳村南阳遗址,是雄安新区面积最大的一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经过考古发掘,基本确定南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应是两座战国城址,主要文化内涵为东周至汉代的燕文化。雄安新区设立后不久,这里就迎来了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高规格联合考古队。 图为考古队员在雄安新区南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白洋淀内的村庄。
  新华社记者 牟 宇摄

  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目前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

  火热建设场景背后,一座“文化大厦”也在同步构建。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同步开展历史文化全面普查,并进行科学性保护。

  在基建火速推进的同时,在村庄、田野还有一支队伍与时间赛跑。考古工作者不断寻根溯源,为延续雄安历史文脉留下重要资料。

  “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雄安新区2018年专门成立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创新提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并开展全面普查。

  目前,新区正在筹建两座保存农耕和渔猎记忆的博物馆,同时还在谋划水乡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程,以保存原有水乡的村落风貌和人文景观。

  灵动的淀上轻舟,韵味悠长的古乐,惟妙惟肖的芦苇画……未来,在雄安新区,人们置身于金融岛、总部区、创新坊等特色产业和创新片区时,转过楼角,还可以寻找到民居、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