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温暖治愈了很多人。
湖南娄底,为方便“板凳妈妈”陈新平带着孩子来回就医,当地公交公司研究后在医院门口附近增设了一个临时停靠点,解决了残疾母亲的出行困难,获得了网友刷屏式点赞。
无独有偶。在山东济南商河县,双目失明、需要经常坐轮椅到医院做透析的吕先生,在家门口也有一个自己的“专属车站”。当地公交公司还承诺,只要吕先生需要,“一个人的公交车站”将一直设下去,让不少网友大呼“感动”。
这样的“专属公交站”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公交服务的新境界,照见了社会关怀的新思量,也照见了人心的温暖和善良。当残疾人个体生活细微处的困窘被看见,两地的公交公司主动研究解决方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拿出妥帖的扶助办法,帮助他们精准解决了出行难题。这样的善意虽然细小,却足有温暖人心的万钧之力。
勿以善小而不为,改变往往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的。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群体面临的困难往往是具体而微的,类似需要特事特办的情况恐怕并不鲜见。当前,我国尚无专门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律,在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时,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作为?湖南娄底和山东商河公交公司作出了良好示范,相关部门不妨向其学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一事一议,方能精准解决每位残疾人朋友面临的难题。
精准的关爱非常必要,加快无障碍环境制度建设的步伐也不可少。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走过30多年历程,全社会已经从“无障碍设施建设”逐渐向“无障碍环境建设”升级。设置方便轮椅出入的坡道、在公共服务场所安装低位柜台、设置无障碍电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华夏大地上扶残助残风气渐浓,设施齐备、功能完善、信息通畅、体验舒适、人文美好的无障碍环境正逐步成为现实。
从“设施”到“环境”,无障碍的内涵持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其实,有形的硬件设施建设并不难,但要想让残疾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呵护的环境中,还需要无障碍理念深入人心。只有硬件与“软件”同步升级,双管齐下相辅相成,才能真正为残疾人创造没有障碍的环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残奥会上,残奥健儿们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奏响了坚韧不屈、乐观进取的生命凯歌。他们让世界看到,占全球人口15%的12亿残疾人与你我并无不同,他们能做到的事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让残疾人群体更自由、更安全、更体面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日常,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和舞台,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字的一撇一捺,正象征着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支撑。让残疾人的生活有爱无“碍”,需要咱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