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徽州天路”连红村

吴小朋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9日   第 12 版)

  图为“徽州天路”。

  “徽州天路”由安徽省歙县境内的狮石公路和休宁县境内的璜尖公路、白际公路共同组成,宛如“天上的一条彩带”,引着我们奔向一个声名远播的“百红村”——狮石。

  狮石村坐落在歙县最南端,“一脚踩两省三县”,东连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西接休宁县白际乡。威风岭、啸天龙等十余座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携手低岭的地理环境,注定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27年,方志敏领导的工农武装1000多人到达狮石一带开展农民运动,播撒革命火种,在鸡公尖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展开战斗。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后卫部队在送驾岭阻击国民党反动武装,掩护主力部队翻越30千米的大连岭向歙县石门方向转移,史称“送驾岭战斗”。

  送驾岭,高不过百余米,名气却相当大。先有朱元璋转战此岭,“万民送驾”而得名;后有粟裕亲自指挥后卫部队在此拖住敌人。当年33名红军在战斗中负伤,被百姓抬着往狮石赶。途中,两名战士因伤势过重而牺牲,其余被秘密安排在百姓家里养伤。不久,由于奸细告密,31名红军伤员被穷凶极恶的敌人杀害。令人震惊的还有发生在1936年的“狮石惨案”,国民党16师围剿狮石,当时红军的有生力量已经转移,敌人扑空后便惨无人道地杀人放火。然而,敌人的血腥屠杀吓不倒狮石的英雄儿女。谢翠荣大雪天穿着草鞋步行30多千米,往返于狮石与南源之间给红军送情报。1936年底,100多名村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因此留下“百红村”的美名。

  红旗、红星、红墙装扮着红军路,红灯笼、红展板、红楹联装饰着革命村史馆,路边那棵千年红豆杉,也努力向我们展示着当年的红色印记。走着、听着、拍着,心中对狮石人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狮石革命村史馆由程氏宗祠改建而成,馆内只保留着一块“树德堂”的牌匾和一副“派自江东源为新安太守以至篁墩而迁龙山淘公派,支从河西乃处大程乡村徙由槐塘即居狮石荣祖支”的楹联。

  村支书谢神忠告诉我们,程姓是狮石的主姓,始祖是宋朝末年从今歙县郑村镇槐塘村迁徙过来的。祠堂里的这副楹联时刻在告诫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槐塘程氏之后。槐塘距离狮石80多千米,途中还要穿越千亩原始森林,万亩竹海,山高路遥道难行。

  说到行路难,这是狮石人的痛,一代代狮石人盼望着有朝一日公路能够翻山越岭修到家门口。2006年,狮石终于成为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可是,受地质、气候、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没有硬化的公路又让村民吃尽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头。更糟糕的是,塌方不断,险象环生,这条公路几乎废弃。

  2017年,安徽省选派干部走马上任狮石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这里有烈士潭、红军树、红军洞、红军战壕、方志敏驻地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也有乌鱼潭、仙姑洞、古栈道、硫磺温泉、天然香菇、野生木耳、高山云雾茶等丰厚的绿色资源,“红+绿”的脱贫致富路径逐渐形成。

  “要脱贫,复修路。不管困难有多大,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工作队队长曹健坚定地说,积极争取修路资金,村民们也自发投工投劳,不仅全面修复了原先那条几乎废弃的公路,还将公路修整成宽6米、长28公里的水泥路,增建护栏、路灯、观景台、旅游公厕、手机信号塔……终于建成“华东地区最高、皖浙赣边区最红”的徽州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