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我就读师专中文系。那是个文学繁荣的时代,校园的书摊左一个右一堆,朦胧诗、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风靡。校园里,常看到来去匆匆的同学腋下夹着本书。中文系的诗社、文学沙龙雨后春笋般生长,校园诗人层出不穷。节省伙食费买本喜欢的书,开心得要死,同桌舔舔嘴皮哀求你:看完第一个借给我啊。
借来书,晚自习看,回寝室熄灯趴被窝看,第二天上课打瞌睡。写作课老师是市里小有名气的作家,笑眯眯地讲他的课,也不恼。那笑容很让人踏实,不觉困意又来。当然,不是哪科老师都这样宽容,熬夜看书,得先看第二天有谁的课,系主任万武教授的课坚决不行。万武老师教学严厉,不允许上课同学溜号,而且,万武老师的课极好,缺一堂,损失很大,即使万武老师允许,我们自己也舍不得。
万武老师教我们《文学概论》和《美学》,他学养深厚,把陌生又枯燥的理论讲得非常精彩。他常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柳青的《创业史》为例,把里面的人物形象分析得透彻又生动,同学们听得意犹未尽,课后,纷纷找来原著细读。
春末夏初,教学楼后的小操场是个读书的好去处。午后,小操场安静清凉,四周的桑树枝繁叶茂,躲在绿叶后的桑葚露出紫色的额头。
位于校园东北角的图书馆大楼,在我们关注的目光下建成、开放。只要下午没课,我就带上水和面包在里面读书,到晚九点拉闭馆铃,才恋恋不舍回宿舍。
即便是一个人,在宽阔的图书馆大楼读书也不会觉得冷清。书中人物围绕身旁,各有性格与故事,好生热闹。即使书里只有一个人在讲述,也不觉孤单,偶尔与作者的感想不谋而合,时而受作者思想启发眼前一亮,如醍醐灌顶。千千万万的魂灵,跨界国度与时空,与你心灵相融相通在图书馆。
书读得多了,系里规定的百篇作文不再需要老师督促,同学们跃跃欲试,比着赛着在中文系优秀作文园地里显身手。偶尔有点小感伤,顺手写几句歌词,和着流行歌曲《一无所有》《路灯下的小姑娘》的调子,对着夕阳唱几句、在洗衣房里哼一哼、去食堂打饭的路上喊上几嗓子,心里舒坦,引来侧目闪闪:哇,中文系!
怀念中文系读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