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水中活化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07日   第 08 版)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中华秋沙鸭保护监测基地,鸭妈妈陪着鸭宝宝休息。
  朴龙国摄

  中华秋沙鸭又名鳞胁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的孑遗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的历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国宝,有“国鸭”之美誉。因数量极其稀少,中华秋沙鸭也被人们叫作“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

  作为鸭科秋沙鸭属的中华秋沙鸭,有着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首先是雄雌羽色不同,雄鸟的头部和上背及肩羽均呈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则皆为白色,翅上有白色翼镜,体侧有黑色鳞状斑纹;而雌鸟的头部和颈为棕褐色、上背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由褐色逐渐变为灰色,并具白色横斑,尾是黑褐色,而下体为白色,肩和下体的两侧有鳞状斑。中华秋沙鸭最为醒目的特征是两胁羽毛上有黑色鳞纹,其早先的名字鳞胁秋沙鸭就是由此而得。

  为什么后来在秋沙鸭前冠以“中华”二字呢?原来,鸟类学家在考察中发现,该物种虽然在日本、韩国、朝鲜、缅甸等国也有分布,在西伯利亚、朝鲜北部地区也有繁殖地,但原产地是中国吉林长白山地区,为中国稀有物种,而且又是该属的代表种,分布于国外的该物种其根均在中国,所以改称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十分狭小,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长白山、兴安岭等地区,每年春季,中华秋沙鸭飞回北方繁殖地育雏,秋天又成群结队迁徙到长江南北两岸越冬。

  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被誉为“生态试纸”,是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旗舰级”指示物种,哪里生态环境好,它就在哪里栖息安家。

  中华秋沙鸭喜欢栖息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或开阔湖泊,通常都是以家族方式活动,只有迁徙时才集成大的群体,但到达目的地后,很快就分散开,仍以家族或雌雄配对的方式活动,家族与家族之间一般保持一定的距离。它们的觅食多在缓流深水处,潜水捕食鱼类,石蚕科的蛾及甲虫等也是它们的主食。

  为保护中华秋沙鸭种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中国在中华秋沙鸭繁殖和栖息的地区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并取得显著成效。此外,许多地方还成立了“中华秋沙鸭保护联盟”,在中华秋沙鸭迁徙到所在地区栖息的时间里,坚持巡湖护鸟,保护了栖息的中华秋沙鸭不受到人为侵害。

  (本报记者刘发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