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海外学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祖父的校园情

林 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18日   第 08 版)

  祖父林祖欢在比利时留学时写给母亲的明信片(未寄出)。

  祖父林祖欢生长在一个诗书传家的教育世家,祖父的祖父是一个思想进步的清代举人,在福州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和幼稚园。他常教导子孙:“读书救世,不是为官。”祖父自小就知书明礼,深受儒家传统教育和闽人“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影响。1924年,祖父积极参与旅欧勤工俭学运动,远渡重洋,前往比利时沙勒罗瓦劳动大学求学。

  

  我的家中珍藏着一张祖父未曾寄出的明信片,这张明信片是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远赴比利时勤工俭学时,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沙勒罗瓦劳动大学写给他的母亲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祖父对母亲的情感在这封简短的家书里,透过笔墨可见一斑。明信片上这样写道:“沙城(比利时)天渐暖,早晚衣裳自知检点,幸勿念。”祖父请母亲不必为自己挂念,自己一切都好。“一个月后即是大考,儿须备功课,少作禀并无他事,祈释掛”。寸草春晖,远行儿子微薄的慰藉报答不了母亲的深情,这是祖父的小家情结。如同许多那个年代的海外学子一样,他们带着亲人的思念离开家乡,上下求索,奋发学习,只为有朝一日学有所成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于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前身,祖父从比利时归国后长期在这里任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德法对立,上海法租界以学堂是德国产业、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接管学校成立中法国立工学院。1940年,由于法国政府深受二战影响,无力再支持该学院继续办学,致使学校陷入困境。1943年,祖父联合在校的8名教授挺身而出开展护校运动,以校友的名义成立“校友会复校运动委员会”,迫使占用学校场地的入侵者退还校舍,以民办中法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中法高工)的名义开设机械、电机、土木三科,祖父担任校长。其间,他艰难办学,保护了教师、学生的利益。

  当时的中法工学院是蔡元培先生领导的华法教育会推动创立的,许多勤工俭学学成归国的学子也都在这里任教,在祖父的带领下,学校十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沙勒罗瓦劳动大学一样,校园内就设有校办实践工厂,学生可以边学习、边实践,基本上实现了厂校融合的办学格局。同时,学校一直坚持小班授课,因此尽管办学困难,但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广受肯定,被称为办学“有栋梁气”。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办学事务十分繁杂,1945年,祖父积劳成疾,病逝在任上。

  而今,校园已历经百年沧桑,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就设在这里,中西文化教育的交融在这里继续奏响。祖父的一生致力于发展职业教育,探索的是用教育改进实业,培养出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几十年后,我和我的家人也践行着祖父当年的精神出国学习,之后又回国参与祖国建设。正是这份几代传承的力量,不断鼓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作者系福建闽江学院特聘卓越教授、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专门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