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1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龚金星 马跃峰 毕京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13日   第 05 版)

  图①:蜿蜒在山间的红旗渠。
  图②:学习团队在红旗渠青年洞参观。
  李俊生摄(人民视觉)
  图③:林州城市风貌。
  刘林福摄(人民视觉)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8日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

  

  深秋时节来到河南林州(原林县),太行山上层林尽染。站在山脚抬头望,“人工天河”红旗渠在山腰间逶迤前行,滋养着林州大地。

  林州市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国家二级文物——当年建设红旗渠的劳动模范任羊成用过的除险铁钩。钩面撞击险石留下的痕迹,镌刻着一段不朽传奇。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先后有30多万人次的林县儿女自带工具,自备口粮,风餐露宿,在太行山中苦干9年多,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建成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靠着“一锤、一钎、一双手”,创造出太行山上的人间奇迹,培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行山崖壁历经风雨巍然挺立,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自力更生

  干旱,曾让林县人祖祖辈辈刻骨铭心。1959年,林县遭受严重旱灾,境内4条河流干涸,水库见底。

  面对天灾,苦熬还是苦干?经过反复调研,林县县委提出从浊漳河修渠引水,时称“引漳入林”工程,后更名为红旗渠工程。

  工程巨大,但一数家底,全县只有300万元储备金,水利技术人员仅有28人。怎么办?“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林县县委决定不等不靠,举全县之力迎难而上。

  如何靠双手创造?红旗渠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实物,见证非凡历程。

  为了修渠,全县50余万人口中,先后有30多万人次上山劳动,81人献出宝贵生命。

  工地搭建的席棚不足,许多建设者就睡在山崖下、石板上、石缝中;食物不足,就吃杂粮、挖野菜、捞水草。全县干部每人每月从仅有的29斤口粮中挤出2斤支援修渠。

  资金短缺,许多林县人外出务工,攒下几元、几十元钱,寄回来支援修渠。据统计,红旗渠工程总投资中,超过85%为林县人民自筹。

  1969年7月,红旗渠总干渠、干渠和支渠、斗渠配套体系全部建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而在修渠前,林县的水浇地只有不到2万亩。

  截至2020年,红旗渠累计引水130亿立方米,灌溉农田超4700万亩,实现粮食增产18亿公斤,有力促进了林州经济社会发展。

  几十年来,林州人民从红旗渠精神中不断汲取营养,坚持自力更生,继“战太行”后,又接续谱写了“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新篇章。

  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一批能工巧匠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建筑行业,叫响了“林州建筑”品牌。

  上世纪90年代起,在外创业的建筑业主陆续返乡开办企业,带回来资金、项目和理念,带动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河南全省前列。

  近些年,林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将林州变成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的重要目的地。

  艰苦创业

  红旗渠纪念馆里的一张老照片引起记者注意:一个脸盆里装满水,倒放着一个小板凳,一位农民在旁边认真观察。

  “这位是共产党员、‘农民水利土专家’路银,他在用盆面测量代替水平测量仪进行观测。”讲解员介绍,红旗渠总干渠从渠首到分水岭全长70余公里,落差仅有10多米,且渠线全部位于悬崖峭壁上,测量和施工难度极大。在缺乏专业仪器的情况下,林县人凭借土办法,保证了施工精度。有关部门验收时不免惊叹——70.6公里长的总干渠建设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为解决总干渠与河流交叉的问题,施工人员设计建造了“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河水”的空心坝,从此“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渡桥。

  缺钱买炸药,林县人就用锯末、煤面等配制土炸药,使红旗渠全部工程的炸药自给率达到44%,节约资金近146万元。

  “艰苦创业,重点在创。红旗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同时面临缺钱、缺粮、缺技术等重重困难,但林县人民终能绝壁穿石、创造奇迹,离不开创新。”红旗渠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刘建勇说。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人创新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出上万名铁匠、木匠、石匠。艰苦创业中激发的创新精神、锤炼的人才队伍,成为促进林州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当地的“土专家”,李斌顺担任市水产管理站站长10多年来,不断推动科研创新。以培育优良鱼种为目标,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研究基地,先后有10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获奖;探索“莲鳅共养”致富模式,拓展了乡村产业振兴新途径。

  近些年,林州市聚焦“三农”发展需求,统筹科技特派员等各领域技术力量,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倾斜;开展“送医疗卫生服务下乡”“送农技下乡”“畜牧系统百人联百场”等活动,增强乡村产业振兴技术支撑。

  “过去,‘土专家’开山修渠创造奇迹。如今,我们更要努力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激励创新创造,更好推进乡村振兴。”林州市副市长李蕾说。

  团结协作

  沿红旗渠干渠走一走,每隔一段可以看到一块小石碑,上面写着不同村庄的名字。

  工作人员介绍,立起石碑就是明确责任。修渠时,林县县委提出要求,30年内哪个责任段出了问题,就由承建的公社、生产大队负责维修。

  红旗渠纪念馆里,11枚旧印章引人注目,每个印章对应着红旗渠总指挥部的一个部门。修渠伊始,林县县委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部署安排交通运输股、物资供应股、安全股等各部门高效协同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红旗渠建设的积极性。

  “成功修建红旗渠,充分彰显了团结协作精神。”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说,精神体现在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在兄弟地区和单位的支援,体现在对各方力量的整合和林县各公社、生产大队的配合。

  最危险的地方,最困难的活,最先看到的是干部和党员、团员。

  1960年春,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建设中,坝体还有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龙,河水奔腾咆哮,喷涌而出。为确保拦河坝顺利合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冷刺骨的激流中,臂挽臂排起人墙,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最终拦住了汹涌的河水。

  “红旗渠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李蕾说,为了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出发点,依靠人民是修建红旗渠的根本力量。

  “人民紧跟共产党,改造山河有力量。”几十年过去,一代代林州人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治山山变样、治水水长流、治穷穷变富”。

  临淇镇社书村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社书村一度发展缓慢。2017年,在外创业的常海拴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广泛发动群众,全村齐心协力,先后投入400多万元改造村庄。原本破旧的院落变成了小花园、停车场、休闲长廊,村容村貌大变样。村里还开办了服装厂,吸纳留村妇女就业;投资200万元,建起香菇大棚;招商引资1500万元,办起电子厂……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

  无私奉献

  林县河顺镇申家垴村的石匠申江保,是红旗渠建设中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申家垴村有一条常年不断流的小河,修建红旗渠和申家垴村并无太大利害关系,是否参加?申江保和村民们用行动作出回答。申江保背起铺盖卷,自带干粮和工具,走了两天两夜赶到工地,一干就是七八年。

  “崖当房,石当床,虎口崖下度时光,我为后代创大业,不修成大渠不还乡。”红旗渠建设者们写在崖壁的豪迈誓言,也正是申江保的精神写照。

  共产党员吴祖太是修建红旗渠时的牺牲者之一。他从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1960年初,吴祖太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解决了不少建设难题。当年3月,王家庄隧洞洞顶出现裂缝掉土现象,他进入洞内察看险情时遭遇洞顶坍塌,不幸殉职,年仅27岁。

  无私奉献,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代林州人。

  任村镇盘龙山村海拔1300米,山高沟深,修一条下山的路是全村人的多年期盼。2013年,村党支部书记王自有在为修路奔波的途中突发心梗病逝。他的弟弟王生有放弃外面的生意,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继续修路。坑洼的泥土路终于变成平坦的水泥路。

  王生有带领村民绿化荒山3000多亩,种植花椒、核桃、中药材1000多亩。村民们出售土特产增加了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也打下了基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大哥生前的愿望,也是我的奋斗目标。”他说。

  今年7月,河南遭受特大暴雨灾害。红旗渠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闻“汛”而动,组织队员70余人,携带冲锋舟、救生衣等装备,转战安阳、新乡等地,20余天始终坚持在抢险救援一线,累计转移被困群众1700余人。

  “红旗渠是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一座丰碑。”河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副厅级专职委员赵茂军说,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也是红旗渠精神的鲜明特征。“修渠历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不谋私利、一心为民,带领广大群众积涓滴为洪流,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这座丰碑昭示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始终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

  如今,林州市持续加强以红旗渠精神开展党性教育。红旗渠干部学院建成8年来,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5000多期,培训学员超过30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家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到红旗渠挂牌设立“红色教育基地”。

  岁月流逝,精神赓续。红旗渠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不凡业绩。

  本版统筹:谢  雨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