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网络世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1月03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高科技赋能,农民更便捷

给乡村振兴装上“数字引擎”

本报记者 乔 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1月03日   第 08 版)

  村民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天贵社区电商服务站分拣柑橘。
  潘 帅摄(人民图片)

  利用物联网监测土壤状况,凭借一部手机把农产品销往全国,足不出户完成业务办理……这些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日常。近年来,各地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一幅数字乡村新画卷正在展开。

        

  农业生产处处用互联网

  打开手机,选择浇水模式,田间地头就流出了汩汩清水……在山东省肥城市安庄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内,浇田不再是一件需要全家上阵的体力活儿,农民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实现“一键”浇田。

  近年来,肥城市农业局在安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打造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在农田里安装多个高精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可实现旱情自动预报、灌溉用水量智能决策、远程自动控制灌溉,还能实现节水50%、节肥50%、节电20%。

  数字赋能,农业生产有了智慧“大脑”。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运用,智慧农业园越来越多。

  在浙江慈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数字化蛋鸡养殖场,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取代大量人工,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一台电脑、一名饲养工程师,就可以养8.6万多只鸡。从调温、调湿、调光到投食、喂水、收蛋、出粪,都可以实现远程操控,项目年产鸡蛋达2.3亿枚。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徐旭初认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数字化生产,可以衍生出诸多乡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在数字时代,以各项技术为助力,进而改造农业、赋能农村、提升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小农户搭载电商大平台

  “各位网友,这是一款浓香型茉莉花茶白玉螺,味道甘甜,售价是118元250克。”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州市一家茶厂,主播小静对着手机镜头,向直播间的网友介绍茉莉花茶,在她面前,摆放着不同品种的茶叶和泡开的茶水。

  作为广西“农村淘宝第一县”,横州市借助一根网线,将“数字”融入茉莉花、砂糖橘、甜玉米等传统产业,接入了利用电子商务、物流体系铺成的致富道路。据悉,目前横州市共建成1个县级物流中心,15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020年全县活跃网商4600多家,电商交易额45.55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6.47亿元,同比增长38.17%。

  像横州这样以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市,在全国还有很多。从2014年起,商务部连续8年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出现7023个淘宝村,较上年增加1598个,增量再创新高,连续第四年增量保持在1000个以上。

  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罗震东认为,数字经济与乡村深度融合仍具有较大潜力,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淘宝村等电商模式将为共同富裕提供可行路径。

  “农牧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除了赋能农产品生产端和销售端,数字技术正逐渐融入乡村治理,方便群众生活。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经营主体和农民办事,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对很多农民来说,如今种地如果有疑问,不知道该种啥、种多少,只要拨打“12316”热线电话,立刻就能解决。“12316”是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自2006年开通以来,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的需求。截至2020年底,“12316”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已覆盖所有省份,公共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农民。

  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农牧信息网、自治区农牧厅微信公众号、“12316”三农三牧服务热线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让“农牧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农药生产许可等48项行业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网办占比率达到100%,依托益农信息社,各类服务资源向农村牧区下沉,农牧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数字化普及,越来越多县市将办事处搬上网络。打开手机支付宝,通过首页“市民中心”入口登录或者直接搜索某项服务,就可以办理包括公积金、社保、医保、出入境、交管等在内的各种业务。据悉,目前全国已有超400多个县域在支付宝上设立了“数字市民中心”,群众生活服务越来越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