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同一时刻,远在巴拿马的广东籍华商黄伟文在朋友圈写道:“九十年代,我在广交会赚到了第一桶金。广交世界,互利天下。”配图是一张老建筑的黑白照片,这正是黄伟文最熟悉的流花路展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7号的广交会旧址。
“无论走得多远,祖国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谈起与广交会的情缘,黄伟文由衷感慨。以下是他的自述。
“给予我全新的起点和机遇”
我的家乡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不少个体户还远赴海外创业,刮起一股“出国潮”。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1989年,我拿着做个体户时攒下的钱,离开老家清远来到巴拿马创业,那年我25岁。在唐人街打工时,我注意到许多店铺出售的商品几乎都来自中国,很受当地民众欢迎。于是,我瞄准了外贸这一行。
哪里的货源齐全又可靠?“去广交会看看!”这个念头马上冒了出来。
1993年的春天,我回到家乡,在流花路展馆参加了当年的春季广交会。虽然是第一次参会,但我对广交会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在广交会里做过兼职。那时,流花路来来往往的外国商人和港澳商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了解到,在我家乡还有这样一场贸易盛会,它历经变迁,从未中断,被誉为“中国第一展”。
没想到的是,时隔多年,我也有机会参与广交会。
在那次广交会上,我重点考察了鞋子、文具、日用品等,这些都是在巴拿马本地市场卖得俏的品类。这场春天里的广交会,也让我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春天。我和几家国内供货商顺利签订了合作协议。两个月后,一批样品跨海越洋,从中国寄至巴拿马。我把货品以批发方式卖给当地超市,获得了喜人的利润。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批拖鞋卖得尤其好,一上架就销售一空。
在异国他乡打拼数年后,我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可以说,广交会给予我全新的起点,更给予我大好的机遇。
“源源不断带来新产品和信息”
1993年之后,我成了广交会的常客。每年春秋两季,我都会回到家乡赴“广交会之约”。那是一段难忘的奋斗岁月。
我的创业地点在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科隆是巴拿马第二大城市,位于巴拿马运河大西洋入海口处,是重要的中南美洲转口中心。当时,在科隆的中国企业还不多,我在这里注册了贸易公司,赶上了好时候。更重要的是,广交会源源不断地带给我更好的产品、最新的信息,支持我在巴拿马站稳脚跟。
在几年后的一次广交会上,我了解到一个信息:中国国内对铜、铝等金属的需求增多。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商机,因为巴拿马有色金属资源相对丰富。于是,我开始尝试转型,从做小商品转口贸易逐渐过渡到做有色金属出口贸易。
这次转型可谓恰逢其时——不仅有助于巴拿马解决堆积如山的废旧金属处理问题,又赶上了中国国内铜价持续约10年的上涨期,更适应了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我的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广交会给全球的企业、贸易公司提供了最直接、最好的沟通平台,是中国对外经贸交流的一扇重要窗口。作为海外华商,我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广交会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不少合作伙伴至今仍保持密切往来。
2010年,我曾到广交会的新址——位于琶洲岛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参观。看到这座恢弘大气、设备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展馆,我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广交会在变。
以前,远程谈生意只能靠传真机和国际长途电话沟通,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寄快递来回要好几个月,耽误不少工夫。现在,线上沟通可以即时联接万里之外的合作伙伴,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促进货物畅通,样本对接、货品往来都得到极大的便利。疫情期间,广交会转移到线上,“云洽谈”“云签约”热度不减,人气依旧。
“中国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
不止广交会,整个中国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搭建起更多合作共赢的平台。进博会连续举办三届,即将迎来第四届,对全球企业都是重大利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海外华商迎来更多机遇。
2017年,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年11月,我有幸作为华侨华人代表,随巴拿马总统巴雷拉访华,见证中巴两国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我深感荣幸,对未来也更有信心。
这些年,作为巴拿马华商总会会长,我看到越来越多旅巴侨胞深耕中巴贸易,积极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心中十分欣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年奋斗的模样。不同的是,今天的机遇更多,舞台更大。
30多年来,我从祖国的发展中汲取力量,获取机会。奋斗永不止步,我正在筹划建设海外仓储,期待抓住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潮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广交会起到了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作用。就这个意义而言,广交会早已开始铺设“一带一路”。中国与各国携手发展的初心始终如一,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