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抓住高血压这个无声的杀手(平行病历)

刘力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19日   第 09 版)

  10月12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中医院医共体白洋院区义诊医生在为村民量血压。
  朱 翚摄(人民视觉)

  1969年,中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吴英恺、刘力生等人在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总公司建立起中国第一个慢性病防治网络,后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慢性病监测、危险因素调查和综合干预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监测和干预,首钢职工心血管病发病率未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反而略有下降,如高血压发病率由1.2%下降到0.65%,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54.7%和74.3%。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慢性病防治领域的“首钢模式”。这一疾病防治模式对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1969年,我们进入首钢,在各个地方调查了一下,10多个厂,我们都跑了一遍,跟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希望了解高血压的产生原因。当然,高血压的病因很难通过这样的方法调查出来,可是我们觉得,这么做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基层,了解了民众所需。

  首钢有比较完善的保健系统,有一个医院在西黄村,各个厂都有保健站。但是,当时人们不太了解高血压是需要防控的,对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这样无声的杀手,认识是不足的。

  那时厂里大喇叭天天广播表彰的劳动模范,舒张压可以达到140毫米汞柱(正常是90毫米汞柱以下),但人们不以为意,照常上班。

  那时候为什么病人不去看高血压呢?他去看一次,要挂号上门诊,就是缺勤了。

  不久后,本来身体强壮的他们却早早地“去”了,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非常痛心和遗憾。

  我们想,就从这一点入手吧,在首钢厂区调查了一万多人,然后把首钢作为与实际相结合的科研基地。

  因此,要不下基层,你就不太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光是在象牙塔里无法准确了解基层最需要注意什么,最需要改变什么。工厂对于工伤很关注,但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个短板。大家都不太关注没有症状的东西。所以我们去了之后,对于病人,不光提升他们的知晓率、治疗率,而且是送药到口。吴英恺教授就说:“你得看着他把药咽下去,这才算是治疗了。”就得这么认真。

  我觉得了解基层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学医要选择努力方向,要是根本不知道中国缺什么,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段时间,我并不觉得苦,因为这是一个事业,你要是为了事业你就有奔头。

  高血压治疗就是这样一项事业。当初吴英恺教授让我就搞高血压治疗,我还挺不情愿的。我觉得心血管领域那么多热闹的事儿,什么心电图、超声,我为什么就不能学呢?但是现在看,高血压仍然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全国的高血压人数估算是2.7亿。

  我们还应该继续在这里头奋斗,直到最终擒获这个无声杀手。

  (作者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朱玉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