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9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探访炳灵寺石窟

李天保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20日   第 12 版)

  炳灵寺第171窟弥勒大佛雕像。

  炳灵寺石窟大门。

  烟波浩渺刘家峡,灵光宝气炳灵寺。

  在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的西南,坐落着一座年代久远的“湖畔石窟”,这就是炳灵寺石窟。它如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镶嵌在水库西南的小积石山中,虽没有敦煌莫高窟那么举世闻名,但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石窟艺术。 “炳灵”,在藏语中有“万佛”之意,令我向往。于是,一个秋日,我和同学朱雅兴利用在永靖县支教的机会,探访了这一秘境。

  一

  从永靖县城到炳灵寺石窟有30多公里,有水、陆两条路线,由于水路可以游览刘家峡水库,于是我们选择了这一条路线。

  上午11时,我们一行前往刘家峡水库,远远望去,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犹如一把天锁,横卧在两岸之间。一泻千里的黄河水被拦腰截断,咆哮的河流变成了一泓碧波。

  刘家峡峡口很窄,两岸是陡峭的山峰。我们在大坝码头乘坐快艇,一会儿工夫,就到了黄河和洮河的交汇处。浑浊的洮河从左边的山间奔流而出,涌入清澈的黄河,黄洮交汇,泾渭分明,颇为奇观。

  再往前行,远远看见雄壮的刘家峡黄河大桥横跨两岸,犹如一道彩虹。它是西北地区跨度最大的悬索桥,完善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交通网络,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过大桥后,水面开阔起来。一群水鸟紧贴水面飞翔,翅膀溅起一路水花,配上秋日暖阳,画面十分温馨。越往前行,湖水愈发碧绿,导游说这是炳灵寺湖。时至中午,阳光强烈,从左舷的窗口望去,水面波光粼粼,绚烂夺目。此时,右面红色的山群清晰可见。再往前行,正前方有一巍峨山体,游艇开始向右拐弯,水面变窄,前方出现一块长满黄绿色杂草的小洲。缓缓从它的左面绕过,眼前豁然一亮。突然,一个游客指着前方土黄色的山体说,炳灵寺石窟到了,我抬头一看,高耸的山体上,赫然列着“炳灵寺”三个大字。

  二

  我们上岸后,顺着小路往里走,左面是一长方形方条石,上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刻着“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炳灵寺石窟”的褐色大字。右面石林如削,万笏朝天,迎面是仿古漆红的炳灵寺大门,抬头仰望,巍峨的姊妹峰矗立前方,两峰之间还有个小山包,好似一对姐妹怀抱一个婴儿。

  进入大门往里走,在姊妹峰旁的悬崖上,有一人工修建的台阶,拾级而上,原来是老君洞。此窟原为佛教洞窟,四壁有北魏壁画,窟内有一立佛,后来此洞由道教徒所居,塑有太上老君像。在老君洞上方的崖壁上,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炳灵寺”。

  从老君洞下来,往前是一条深长的山谷,下面是大寺沟。大寺沟两侧的山体坑坑洼洼,导游说这是红砂岩,适合开凿洞窟。我们沿着沟左侧的栈道前行,看到一个水泥砌成的石门。进门一看,左边高达60多米的悬崖上,分着大小不一的石窟和佛像。有些洞窟很小,里面只有一尊大佛,还有很多小的佛像雕刻在崖壁上,有的洞窟还加了木制的小门,就像岩壁上开了扇窗户一样。

  首先映入眼帘的第3窟,始建于唐代,洞窟不大,窟内中间雕有一方形坡顶石塔,正面开一小门,像一个缩小版的殿堂建筑;第6窟是北周时期的石窟,面积不大,里面有一佛两菩萨的石像,菩萨面型圆润,结跏趺坐,双手合拢放于腹前,而南北两壁各立菩萨一尊,均戴灰色王冠,手执宝瓶、念珠等物。此窟四周壁画已斑驳,但在窟壁下方,明显能看到绘有“猴王本生”的故事,画面线条粗犷,形象栩栩如生。

  接下来参观的是第70窟,里面稍大,虽是唐代开凿,但窟内有明代重塑的八臂十一面观音像,观音双手合十,左右各三臂,自然伸展,头像分为五层,由下往上递减,总共十一面。八臂十一面观音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形象,这说明在明代,炳灵寺石窟已经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

  因此早就听说炳灵寺石窟中,有著名的弥勒大佛,于是我们加快脚步来到石窟北段。抬头仰望,只见一个高达20多米的弥勒大佛端坐在一个宽大的平台上。大佛表情庄严,嘴唇厚实,上半身依山而雕,下半身泥塑,它的左手残缺,右手自然下垂在膝盖上。由于风吹日晒的缘故,大佛双腿泥塑用的麦草清晰可见。在大佛的左上方,离地面60多米处,有一个非常大的石洞,有曲曲折折的“Z”形栈道攀援直上。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游客目前不能入内参观。导游说这就是著名的169窟,里面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大量造像与壁画,是炳灵寺最重要的瑰宝,尤其在洞窟的崖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有最早纪年的石窟。

  在石窟群的末段,有一个红色的铁桥,连接大寺沟对岸。我们过桥来到东岸,这里有一处红墙院落,和西岸大佛隔河相望。院落的正中,有一间仿古大屋,一尊8米多长的释迦牟尼涅槃佛像侧卧在佛床上,卧佛头枕右手,表情安详,好像熟睡一般。他最明显的特征是脖颈的三道纹和胸腹部的红色波纹。这是第16窟的塑像,最初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后经唐代和明代重修。它脚穿木屐,历经沧桑,见证了大寺沟的千年风雨。此塑像原在西岸窟群底部的卧佛院,后来在修建刘家峡水库时,为了保护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将这尊卧佛进行了整体分割,搬迁到东岸的院落里。

  三

  我们顺着东岸往回走,大寺沟犹如一条宽大的长龙,绵延在谷底,西岸的石窟群和整个山峦融为一体,绵延200多米。

  我去过很多石窟,每一地的石窟都有自己的精髓,譬如莫高窟的壁画、麦积山石窟的泥塑,我想,炳灵寺石窟的精华则在于石雕,数量众多且不怕光照,可以摄影留念。而且有些石窟的上方,又开凿石窟,譬如第70窟上方的第69窟,窟内有一组雕有5个佛像的浮雕,这种石窟艺术在世界上并不多见。炳灵寺石窟也不像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那样,洞窟大小差不多,这里的洞窟有些很小,只能开凿附一个小小的佛龛;有的洞窟却规模宏大,譬如第171窟的弥勒大佛。

  清风吹拂石林,我们走出石窟。前方滔滔黄河,滚滚向东流去。回望炳灵寺,这个坐落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地,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接纳了来自各地的文化,成为中原文化、吐蕃文化、河西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的一个交汇点,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如此珍贵的石窟遗产。遥想一尊尊佛像,千百年以来,静静地端坐在那里,我不禁低吟:高城远水近山青,落日钟声隐佛扃。回首炳灵烟雾晚,清风吹散一湖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