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残奥会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国运动员在各个赛场上频频奏凯,他们用顽强诠释了生命的力量,用激情展现了体育的热血,用真诚讲述着友谊的故事。
激发勇气 带来信心
“体育改变了我!”拿到女子200米T37级短跑金牌后,中国姑娘文晓燕笑着说道。
24岁的文晓燕是先天左侧肢体功能障碍。2014年,她进入湖南省残疾人田径队,走上了体育的道路。对残疾人而言,练体育需要付出比正常人更多的汗水,但为了心中的梦想,文晓燕一直在坚持,为了备战残奥会,她已有快两年没回家了。
文晓燕说,体育让自己更加积极阳光,身体变得有活力了,还能不断突破自身的极限。3年前,她还进入了北京体育大学。这次在残奥会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中,不少人都是文晓燕的同学。
很多残疾人运动员说,是体育激发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在女子400米T11级决赛中,盲人选手刘翠青成功卫冕,并打破了自己保持的残奥会纪录。帮助刘翠青实现梦想的是引导员徐冬林,8年来,他是刘翠青在赛道上的“眼睛”,帮助刘翠青克服恐惧,在田径场上逐梦“飞翔”。
“我帮助刘翠青实现了梦想,她也延续了我的梦想。”徐冬林说。一条10厘米的引跑绳,成为两个人在比赛中沟通的纽带。合作8年,彼此信任、默契十足的两人已有了亲人般的情感。
在举重赛场,第四次参加残奥会的刘磊在男子65公斤级比赛中一举夺金,实现了残奥会四连冠。谈及体育对自己的影响,他说,体育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正能量。
“尽管有一些在别人看来悲惨的经历,但我能更阳光、更美好地去观察这个世界。”刘磊说,身体的残疾或许不幸,但生在一个好时代是真正的幸运。“如果中国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没有和平、稳定、繁荣、富强的环境,我哪有机会站上领奖台?”
残疾人铁人三项运动员王家超同样是第四次参加残奥会,此前3届比赛他参加的是游泳项目,几年前从省队退役后,他转战到更有挑战性的铁人三项——从游泳、自行车到跑步,为了备战残奥会,每周的训练时间多达30个小时。
王家超小时候因事故失去了左臂。他说,因为身体残疾,自己一直很自卑。即便是获得了残奥会游泳冠军,还是有自卑感,但是铁人三项让自己逐渐乐观了起来。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比赛、与国内外的“铁友”相识互助,让王家超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
坚持不懈 自强自立
勇攀高峰——人如其名的冯攀峰在乒乓球男子单打3级决赛中获得了残奥会四连冠。从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始,冯攀峰便一直向人生的更高峰攀登着。
因小儿麻痹症,冯攀峰从小下肢瘫痪。11岁那年,他拿起了乒乓球拍,从此便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冯攀峰说,小时候训练条件艰苦,冬天没有暖气,坐着轮椅活动范围有限,身体热不起来,手上长了冻疮。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阻挡对体育的热情和坚持。在冯攀峰看来,人生之初的际遇不是他能选择的,但他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选择了充满阳光的人生。
参加本届残奥会的中国乒乓球选手中,有超过一半的队员年龄在30岁以上,一半以上的人参加过至少两届残奥会。宝刀不老的背后,是未曾改变的热爱和日复一日的训练。
56岁的赵平是本届残奥会上年龄最大的中国运动员。30多岁时,他因事故导致高位截瘫。练习乒乓球一开始只是为了辅助康复,但赵平逐渐在乒乓球台上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一方面是身体的残疾,另一方面是年龄的增长,这都给赵平的日常训练备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这名乒坛老将相信坚持的力量。
“如果我可以,其他人一定也行。我希望通过残奥会这个舞台,向大家展示残疾人自强、自立的一面,鼓励更多残疾人积极锻炼身体、融入社会。”赵平说。
老将的坚守令人泪目,小将的勤奋同样值得点赞。
东京残奥会首个比赛日,“00后”选手王小梅在自行车女子C1-3级3000米个人追逐赛上获得一枚银牌,这也是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届残奥会上的首枚奖牌。
王小梅由于先天性脑瘫,左边肢体僵硬。教练说,王小梅并不算是一个好苗子,但是凭借着后天的努力脱颖而出。因为身体残疾,自行车训练中摔跤是家常便饭。有一次公路训练,王小梅在急弯时摔进了排水渠,脸颊和眉骨都受了伤,但她只是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反倒安慰起教练来。
16岁的游泳选手蒋裕燕是中国代表团中年龄最小运动员。4岁时,她因为车祸失去了右腿和右臂。8岁那年,蒋裕燕接触了游泳,在泳池中展现出天分,只用1个月就完成了健全孩子3个月才能完成的训练课程。
对意志的考验不仅在泳池中。由于身体的成长,蒋裕燕截肢处的骨头生长会顶出皮肤,时常需要到医院做手术“锯骨头”。种种考验练就了她坚强的个性,也让这个年轻的姑娘取得了更大的突破,走上了残奥会的赛场,夺得女子50米蝶泳S6级金牌。
团结友爱 传递友谊
站在合影区,获得女子50米蝶泳S5级金牌的中国选手卢冬蹲了下来——站在她两边的银牌和铜牌获得者都坐着轮椅,为了更好地留下难忘瞬间,卢冬主动和对手“站齐”。这一暖心的举动和最美的瞬间,近来引发无数赞誉。
卢冬的谦逊和格局源自体育、源自生活。6岁时,她因车祸失去了双臂,在泳池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她说,自己的生活和“普通女孩”没有任何区别,一样喜欢化妆、弹琴、书法、做饭,平时也爱吃、爱玩、爱闹。
卢冬说,自己并不特别——“只有把我们看做人群中普通的一个,分割彼此的屏障才能被打破。”
在赛场上展现风采,在赛场外传递友谊,中国运动员在残奥会的舞台上生动演绎了奥林匹克的友谊和团结精神。
在击剑项目女子佩剑个人A级决赛中,边静战胜格鲁吉亚选手夺得金牌。比赛结束后,边静并没有马上离开赛场,而是走近了坐在轮椅上的对手,推着她一起离场。这一举动也让格鲁吉亚选手分外感动,紧紧地抱住了边静的手臂。
边静说,两个人早已在赛场相识,比赛结束后便想着尽可能地去帮助她。“赛场并不是只有你输我赢的竞争,在比赛之外团结友爱、传递友谊,展现中国运动员的良好形象,是我们应该做的。”她说。
在举重赛场,第三次参加残奥会的谭玉娇和“六朝元老”、埃及选手奥马尔也上演了英雄惜英雄的温情互动。在女子67公斤级决赛中,谭玉娇和奥马尔分别获得金牌和银牌,比赛后,两名运动员开启了“互夸模式”。
谭玉娇说,两人相识于2012年伦敦残奥会,那时的奥马尔就已经是残疾人举重界的明星了。赛场之外,两名运动员聊得很投缘,奥马尔还送给谭玉娇一件队服。此后,两人多次在各类比赛中相遇,每次见到都很开心,这场跨国友谊越来越深。
今年已是47岁的老将奥马尔也说,看到谭玉娇在残奥会上夺金很高兴,听说她以自己为榜样,感到很自豪。
“我们之间惺惺相惜,这是非常珍贵的友谊。能够跟自己的偶像同台,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让我更有动力去做更好的自己。”谭玉娇说。
除了残奥会选手,如今的谭玉娇还有一重身份——北京冬奥宣讲团宣讲员。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宣讲,让更多人关注残奥体育、了解北京冬残奥会。
“这个世界非常之大,残疾人应该大胆地走出家门,也可以去尝试一些体育运动,或许能发现自己的天赋,让生活更加精彩。”谭玉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