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去商州,高速公路早已开通。而我们因为路不熟,阴差阳错上了312国道。过灞河大桥,经蓝田收费站,悟真寺高大的牌坊进入视野。下车进寺,沿着缓缓的山路拾级而上,凉风习习。因为下雨,路有些滑,走了不远,就回到了山门。
山门旁边竖有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的牌子,这首130韵的长诗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中的“王顺山”和“蓝溪湾”,让我隐约猜测,莫非这条路和蓝关古道有关?
一
出了悟真寺转过第一弯,一条小河即向山道靠拢而来。由此开始,小河和山道一路相伴,直到玉山蓝河风景区。流水撞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上,河谷里溅起洁白的水花。如果说这个时候给人的感觉还只是水碧山青,那么过了悟真寺2号隧道,拔地而起的两山夹路的景色,则让人瞬间心绪升腾,忍不住叫出一声:壮美!
两侧壁立千仞,并峙的山峰像是达成了默契,齐心合力捧着山道,呵护着小溪。山壁上一块块巨石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棱角,看上去像是镶嵌在一起的,仔细端详,又没有任何人工开凿或垒砌的痕迹。一些路段橙黄色的巨石新鲜干净,仿佛昨天晚上才有人在此开山修路,刀削斧劈。可另一些路段因为积年流水,皴染出一条条、一片片黛青色的印迹,又证明山壁已经在那里久经风雨。
路的左侧有一块黑色的石碑,并不显眼。好在路边隔不远即有一处从行车道扩展出去的停车观景地点,我们赶紧停下车,走近石碑,朋友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蓝关古道!”
“筵开灞岸临清浅,路去蓝关入翠微。”许多人都会背上几首关于蓝关古道的诗,可诗中的蓝关、蓝桥还有蓝溪,到底在哪儿呢?
就在脚下,就在眼前。
站在石碑旁边向对面望去,一座巨石嶙峋的白色山头格外抢眼,后面则有两座碧绿的山峰分立两旁,既有奇峰之雄浑,又有青山之苍翠。蓝关古道,果然不同凡响。
因为知道走上了蓝关古道,所以我们格外留心路边带有文字的标识。在一处“蓝峪介绍”的宣传栏前,我们认真阅读并拍照收藏。原来这条山谷俗称蓝峪,而蓝峪中的道路旧称蓝关道。由于它的重要和险峻,被古往今来、特别是唐朝的文人墨客激情吟诵,也被称为“唐诗古道”。我们的行程,从白居易的《游悟真寺诗》开始的,诗中的“蓝溪”,果然就是与山道并行的蓝水河。
蓝水河并不是一直和山道保持着相等的距离。有时它突然一甩,流出一段弧形,此时山道便出现一处“半岛”;有时它又穿山道而过,山道上便有了桥;有时它还会分出一股,顺着另一条山谷流去。当然,沿途也有另外的山溪汇入其中。悟真寺2号隧道旁边有一座石砌拱门,门内即是一条从山上蜿蜒而来的小溪,溪水汩汩而下,汇入蓝水河。
二
穿过佛爷腰隧道,左侧山上,一束白练般的瀑布,不算壮观,但非常动人;虽无奔涌之势,却赏心悦目。沿途有多处大小不一的瀑布,它们冲击山石的声音和路旁小河的流水声,形成和谐共鸣。
山道弯弯,山回路转,而每一个转弯处,都是风光最集中、最瑰丽的地方。本来弯道这边的景色已经让人如醉如痴,可你绝对猜不到转过弯去又是什么景色。过了佛爷腰隧道转过一弯,我们停下车来,回头一望,迎面群峰竞秀。距转弯处不足百米,刚刚走过的山道居然已被重重青山遮住,再也看不到路,只有山,只有云,活脱脱一幅山水画,我们仿佛是从画里走下来的。
蓝峪两侧,石壁多有裸露,但裸露的石壁丝毫不给人荒凉的感觉,反倒觉得那是优美旋律中的不同节拍。
过了石洼子梁大约一公里,一个急转弯,路边一块镌刻着“蓝关古道”的巨石进入视野,并有一条便道朝山上盘旋而去。千百年来,蓝关古道多次改道,蓝峪旁边还有不同年代的古道遗址。
车子开到高处一个平台,我们下了车,站在古道上向东面的群山眺望,只见山连山,山挤山,一山搂着一山腰,一山更比一山高。站在蓝关古道,遥想上千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唐代诗人韩愈在此吟诵“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三
如果说古道两侧每一块石头都彰显着不同凡响的气势,那么石壁上古栈道的遗迹则诉说着古道的沧桑。当年的蓝关古道不仅是东南各地进入关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央政府进入东南的“驰道”。秦始皇就曾经两次经由此道出巡,因此,山谷中每一点动静,都让人想起大秦帝国开疆拓土、巩固统一的马蹄声。
蓝桥镇建在蓝桥驿的遗迹之上。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中说“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让我们知道,当年蓝桥驿站的墙柱上写满了诗,每一首诗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我们在一户农家乐就餐,房东告诉我们,旁边山上刻着唐朝诗人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虽然我不能断定崔护的诗写于蓝桥,但春天时,蓝关古道两侧一定是桃花盛开。
这次外出,我们误打误撞上了洒满一路的美景和诗意。在牧护关穿越秦岭巅峰的时候,回首蓝关古道,忽然从未有过地感受到:美丽的风景就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