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美术大观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8月19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同心协力写丹青

本报记者 赖 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8月19日   第 12 版)

  江山上(中国画)
  黄宾虹

  日前,由全国政协书画室和中国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之一,展品来自馆藏作品中的130位书画界政协委员近200件佳作,包括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漫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分为家国之情、人民之爱、河山之美、文化之魂四个篇章。

  作为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珍藏12万多件艺术品,其中不少出自书画界政协委员之手。本次展览呈现了全国政协委员以丹青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实践。他们用生花妙笔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表达人民的诚挚心声,反映历史巨变,刻画时代图谱,见证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

  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层圆厅,正中最显眼的位置是三幅经典山水画作品——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和黄宾虹的《狮子林望松》。“不同于古人单纯表现山水的诗情画意,在他们的画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全国各地的画家兴起以写生表现祖国山河新貌的热潮。1954年,李可染与张仃、罗铭遍览祖国河山,以传统笔墨技法写生,并自然地化入西画写实技巧,以写生山水开画坛新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创作于1963年,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而作,在黑红对比中写南国深秋景色,带有理想化的诗意色彩,也是其“为祖国河山立传”的生动写照。同样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待细把江山图画》,虽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仍将华山险峻、奇崛的磅礴气象表现得呼之欲出。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达华山,因体力原因,他未能登临山顶,只在山下青柯坪附近观华山之姿。画家以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做题,把对时代和生活的感悟融入艺术创作,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展出作品时间跨度大,囊括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古元的木刻版画《人桥》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艺术地还原了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的英勇无畏;董希文的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了西藏农奴翻身做主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耕耘的喜悦心情;詹建俊的油画《潮》中,一位顶天立地的青年农民以威武雄壮的姿态立于天地间,舞动的外衣、矗立的铁锨、周围飞动起的风潮与人物的内心憧憬形成一种意向性表述,表现了一代中国人充满渴望的雄心壮志。展览还展出了沈鹏的书法《草书<逆行抗疫诗>》等创作于近年的作品。

  “展出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表现了百年来中华儿女在革命时期的理想美与信仰美,在建设时期的意志美与精神美,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新美与担当美以及在新时代追梦圆梦的自信美与崇高美。”吴为山表示,这些作品不仅功底扎实,还体现出创新的理念,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彰显了政协委员艺术家坚定跟党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步伐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