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库尔特·坎贝尔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一场视频研讨会上表示:“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正进入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时期”。坎贝尔将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归咎于中国,并称未来几年盟友将是美国反击中国的核心力量,美国考虑在今年秋天召开一次“四方安全对话”面对面会议,以应对中国的挑战。
鉴于坎贝尔的身份及其曾在美国多届政府担任亚太事务核心幕僚的经历,他的这番言论被不少人视作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一个信号。甚至有人认为,坎贝尔为持续近50年的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画上了句号。
需要注意的是,坎贝尔是在一场智库会议上发表的这一观点,并非发布重大外交政策的严肃场合。他的一家之言是否真能对中美关系一锤定音?这显然要打上一个问号。更何况,美国国内要求增加对华接触、重视对华合作的呼声从未消减。“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论调能够代表多少美国民意?答案或许并不如美国某些政客想得那么乐观。
但须警惕的是,长期以来,总有一些美国政客无事生非,不厌其烦地搬出“对华接触政策失败”的陈词滥调,不怀好意地将中国列为“竞争对手”,不辨黑白地把破坏中美关系的责任推给中国,妄图将中美再次拖进冲突与对抗的泥潭。同时,近段时间,美国政府多名重要官员屡次声称将对华展开激烈竞争,美国国会则拿中国作借口推出反华意味浓厚的涉华法案。凡此种种看似宣扬“竞争”、实则渲染“对抗”的言行,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也让国际社会感到不安。
作为世界性大国,中美建交40多年的历史表明,尽管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始终未变,那就是: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比摩擦好,对话比对抗好。两国交往几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便是最好的证明。经过双方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美关系已成为世界上相互交融最深、合作领域最广、共同利益最大的双边关系之一。
当然,与其他大国关系一样,中美之间难免存在一些分歧,两国关系难免存在一些竞争。但是,这些分歧和竞争不应影响两国继续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用所谓“竞争”来定义、主导中美关系,用所谓实力地位来处理对华关系,只会导致对抗冲突,绝不是中美关系的正解。
对抗不是出路,对话才是正道。断供、脱钩损人害己,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中国一贯主张构建中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既是中国对发展中美关系的期待,也是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担当。
中美有各自的利益和关切,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分歧、建立互信,而不是陷入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任由分歧、误判甚至对抗来主导两国关系。尤其是在百年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面对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世界更加需要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摒弃陈旧过时的冷战零和思维,客观理性看待中国,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合作轨道,这才是美国该走的正道,也是美国对世界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