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是残疾人展现自我风采、积极融入社会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传递关怀与爱心的窗口。如今,北京冬残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残疾人冰雪运动的舞台与窗口意义尤为非凡。
逐梦不停 拼搏不懈
5月15日,北京冬奥组委举办的2021年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举行。
中国残疾人运动队在夏季残奥会上战绩辉煌,连续4届残奥会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与此同时,冬残奥会的选手们也开始开辟天地。200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冬残奥会。2018年,平昌的轮椅冰壶赛场见证了中国代表团在冬残奥会上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
轮椅冰壶队的队员们对中心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疫情之下,安全第一,备战2022年冬残奥会的他们已经在此封闭训练许久。
训练场上要克服的困难更多,不知疲倦的投壶练习自不必说,因为行动不便,有队员带着尿袋训练,但没人有怨言,2007年队伍成立之初就加入的老大哥张强说:“能来到这支队伍的,心理都很成熟。”转动轮椅,很容易看到墙上的横幅,上边写着“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
有爱办赛 无碍体验
2020年年底完工的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是全国首个残疾人冰上项目训练专业场馆。用队员的话来说,这是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筹办为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送上的一份礼物。
在此之前,由于集训的一些场馆缺少无障碍设施,常常需要教练背着队员上下楼,地面与冰面的微小高差,对于轮椅使用者也会造成较大的不便。但这所场馆参照国内无障碍设施及国际残奥委会相关要求的最高标准设计建造。地面采用无高差全平面设计,所有墙面阳角均做了抹弧处理。
包括这一场馆在内,全国已有近50个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张海迪表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为更多残疾人创造了参与的机会。残疾人参加体育训练的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先进。”
无障碍的体验不限于比赛场馆,而是整个东道主城市。自2019年11月以来,北京市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截至2021年年初,城市道路注重消除断点,修复盲道7031条,整改人行横道473个,城市“断头路”明显减少。公共交通注重衔接顺畅,更多残疾人、老年人得以独立出行。
残健融合 共享人生
对于残疾人来说,体育锻炼,并不是残奥运动员的专属。
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第五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中国残联及各地残联和各残疾人专门协会分别开展了基层残疾人机构大众冰雪或仿冰仿雪比赛、备战北京冬残奥会国家集训队开放日和线上冬残奥互动等系列活动,让广大残疾人体验和感受北京冬残奥会的浓烈氛围。
在残疾人尝试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健全人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4月份的冰上测试活动中,由于疫情,轮椅冰壶比赛没有境外队伍参赛,也采取了健全人青少年与轮椅冰壶队同场竞技练兵的方式。
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表示,自己也在前段时间尝试了残奥冰球,“当我看到他们能够很娴熟地在冰面上滑行,非常震撼”。杨扬倡导,不仅要实现设施上的“无障碍”,更要将心比心,实现心理上的“无障碍”。
体育让残疾人找回更多生活的快乐与勇气,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展现出来的战胜自我的精神与毅力,往往又能够激励健全人审视自我,奋发图强。体育恰如那条系起的绳子,让双方能够携手书写冰雪故事,共享出彩人生。
(据新华社电 记者郑直、吴博文、董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