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5月12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苍山品茶

北 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2日   第 12 版)

  我们顺着一条小溪逆流而上,不多时便完全进入苍山之中。

  松柏挺立,莽林之中的小路弯转如肠,不见天日,几扭几曲便到了尽头。山穷水复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秀致的茶园。山体起伏,便让茶园呈现一种层次感极强的阶梯状,云遮雾隐,让人如同立身瑶台仙乡。

  在一阵狗吠声中,我远远听见探路回来的同伴林昭在一个古旧的院落门前叫我:“来这里喝茶!”我小跑上前随他进入小院,只见一张老树茶桌后坐着一位老人,笑容可掬。我们刚一坐定,他便用一口掺着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说:“登山辛苦,尝一下我这壶新泡的茶水!”说罢,利索地夹出一个空杯往茶盘正中一放,提起沸水壶朝杯中猛一灌水,沸水沿着杯口溢下,算是烫过了杯子。把水一倒,随即斟上一杯茶水,放在杯垫上推送过来。山里运输不便,他的屋子因陋就简,想不到茶具却如此精细。

  茶水真好。端起杯子,便有一阵淡淡的清香钻进鼻孔。轻抿一口,唇间先是柔柔一股青涩,下咽后喉中却是淡淡的回甜。若非口渴,真舍不得如此牛饮。杯子一空,老人立马又续上一杯。如是几番,茶瘾过后,人也轻快了许多。

  闲谈之中,老人得知林昭就在山下的村子开客栈,便自我介绍说他本姓林,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到大理种茶,至今已有二十六七年,他也从一个40岁出头的中年人变成了古稀老人。一个“林”字拉近了距离,老人变得更加健谈。他说大理山好水好,气候温润,极适宜茶树的生态种植。苍山马龙、圣应两峰之间十几平方公里的茶园,便是著名的“感通茶”产地。感通茶香味持久、汤色清亮、回味甘甜,乃是白族“三道茶”中的台柱茶,在徐霞客的《滇游日记》和清代《荡山志略》《茶苑》等众多典籍中亦有记载,驰名已达500年之久。这20多年间,他不停地在台湾与大理之间周而往返,将在此种植的茶叶送回台湾加工成品,又回大理种茶,茶叶在两岸茶市供不应求。

  20多年久居大理,他亦入乡随俗,和当地民众甚是亲密。上山的路可通到村里的公墓,再往上就是玉带路,连通苍山清碧溪、七龙女池和凤眼洞等各处景点。但此处并非景区,路道不畅,每到雨水季节就变得十分泥泞,或又常被荆蓬杂草阻断。于是上下的村民游客常从茶厂借路,老人也不计较。口渴的进门讨口水喝,他必奉为上宾,煮水沏茶,一起品味茶水之妙。

  婆娑的树影,紧随山风摇曳,如同逐岸的轻波,带着山体渗发的阵阵沁凉,我们就在这种宁静中品茶聊天。不知不觉日已偏西,西斜的阳光透过密林,筛下星点光斑,如同凋落的花瓣洒满一弯幽径,居然有种恍然隔世的美妙。说谈之中,又有几个客人进来,老人招呼坐下,递上茶水,接下来的聊天就更加欢畅了。我们在他的言谈中得知,他是第一个来苍山种茶的台湾人,之后又有不少台胞跟随而来,有种茶的,有开客栈的,还有做其他生意的,渐渐地就在苍山洱海之间聚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台胞村落,海峡两岸的交往因此变得更加亲密频繁。

  喝足茶水,我们也该离去。老人微笑着说,以后有机会再来喝茶聊天。他一脸笑容,真有些仙风道骨之态。

  披着落霞归去,我却有几分淡淡的不舍,说不清是为这一方明净山水,为这种茶的台湾老人,还是因为那清香淡雅的感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