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23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患者也是医生的老师(医说新语)

张宏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23日   第 09 版)

  求医过程中,患者和家属听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遵医嘱,听医生的话,只有这样,疾病才能治好。临床上,这甚至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和“真理”。但在前几天的门诊上,就遇到了一位没听医嘱、反而受益的患者。

  这是一位61岁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年前因左侧面部麻木、疼痛,来门诊找到我。看过影像资料,结合症状,我判断为海绵窦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大小约4厘米。

  这个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和颈内动脉、眼球运动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以当年国内外的手术水平做这种类型的手术,风险非常大,甚至很多神经外科医生那时还将这种肿瘤错误诊断为“脑膜瘤”。因此,我当时建议患者先放疗,再定期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我给出的这个诊疗方案基本上也是当时医学界的共识。

  但患者却担心:放疗使肿瘤缩小后,与其他神经组织会粘连得更加紧密,以后连手术都不能做了。就这样,患者没有听医生做放疗的建议,而是选择了不去管它。令人奇怪的是,患者彻底拿定主意后,面部麻木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后消失了。

  这期间,患者还是定期复查,每一次复查发现肿瘤都没有变大,也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日常工作也不受影响。患者退休后还游山玩水去了很多国家,对待生活积极向上、乐观。

  前不久,患者又感到左侧面部麻木,“是不是肿瘤变大了?”有点忐忑不安,又来到门诊。通过检查,发现肿瘤大小、体积和15年前几乎完全一样,尽管现在手术切除这个肿瘤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鉴于面部麻木症状不重、肿瘤也未明显增大,我还是建议患者继续观察,如果期间出现了新症状,再及时就诊。

  这位患者15年前跑遍了北京各大神经外科突出的医院,医生给出的治疗意见,可以说在当时的医疗水平条件下,代表了国内最顶尖医生的权威看法。但患者“硬”是没有听医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从现在来看患者的选择是正确的。目前国际上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南中有一条:对个别患者可以进行医学观察。

  这个病人的求医历程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医学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它是一门实践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或者说医学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不仅体现在医学和医生在某种疾病治疗上的无能为力,也体现在医学和医生对某种疾病认识程度上的局限性。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和局限性,才鞭策医生孜孜以求,促进医学不断进步,攻克医学难题。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

  在15年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医生对海绵状血管瘤这种疾病的认识程度,从治疗上来说只有两种:手术为首选,如果无法手术就要放疗。但这位患者的就医历程告诉我们,一直不生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目前这也成为了神经外科学界对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共识。相信这个共识的取得,是很多医生经历了像我遇到的这位患者的经验后收获的。

  最后还是要提醒患者,不要因为一个个案,就否定了遵医嘱的重要性,以为就可以不听医生的建议了。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给出的治疗建议,往往是在治疗了成百上千、上万患者后得出的经验,甚至是整个业界对疾病的共识。这些共识和经验适用于绝大多数甚至99%以上的患者,所以大家还是要遵医嘱,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