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台港澳周末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17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台湾:打击“炒房”再出重拳

本报记者 汪灵犀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7日   第 08 版)

  高楼林立的台北市区。

  近1年来,台湾地区房地产市场升温迹象明显。数据显示,全台房屋买卖成交量和成交价均创下历年新高,看房变成岛内“全民运动”,预售楼盘常常在几周内就被抢购一空,甚至出现科技工程师等中产人群干脆辞职去炒房的新闻。为抑制楼市过热,台当局从去年底开始不断加码,祭出多条打击炒房的措施,不过成效几何且需再观察。

  

  价量齐扬 幅度惊人

  38岁的小艾2019年底在台中市北屯区买了一套预售房屋,每平方米成交价不到5万元(新台币,下同)。但今年3月份他再去看同一区域、同一建筑商承建的其他预售房,每平方米开价硬生生多了3万多元。“房价1年半就涨这么多,薪水再怎么涨,工作再怎么拼,都赶不上啊。”小艾在接受台湾媒体访问时感慨,庆幸自己当初辞掉高科技公司的工程师职位,全心全意炒房。看如今的形势,他更加坚定了看房、买房的脚步。

  “买房子要靠提前排队抢的,慢一点就买不到。”这是岛内网友的切身感受。台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台办理买卖转移手续的房产高达32.6万栋,创下近7年新高。价格方面,台北、新竹、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都会区房价全线上涨。桃园、新竹、台中涨幅都超过7%,新竹更是超过8%,均涨破历史最高点,楼市价量齐扬,火爆到不行。

  “问题在钱太多了。”专注不动产领域的台湾瑞普莱坊公司市场研究部总监黄舒卫说。全球资金泛滥,台股大涨,购买门槛低的预售房成为投资客的炒作目标——首付只需20%、贷款八成,利率又是极低的1.5%左右,甚至有的大型建筑商只向买家收取5%的首付,另外提供无息贷款15%,对稍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都没什么负担,难怪黄舒卫感慨:“以前认为炒房的是贵妇团、医生团,现在‘菜篮族’、‘科技新贵’比比皆是。”

  打击炒房 措施加辣

  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显然不利于台湾经济发展。台湾《工商时报》近日评论道,房地产繁荣难以带动其他产业兴盛,还会排挤非房地产产业的可用资源,降低整体经济成长。当前的情况,台湾房地产市场“已经热到必须要踩刹车了”。

  为宣示遏制炒房的决心,台当局从去年12月起,陆续祭出一系列健全房地产市场的措施方案,包括强力稽查期房炒作,加速推动房地产市场透明化,查核房地产交易的避税、漏税行为,适时管制压低购屋贷款比例,广建与公租屋类似的“社会住宅”等。

  今年2月,台湾当局财政事务主管部门首次公开年度“房屋税籍所有人总归户”统计结果,以回应舆论“市场透明化”的要求。数据显示,去年共804.17万台湾居民拥有房产,71%拥有一套,19%拥有2套,拥有4套以上的个人“囤房族”约31.9万人,其中拥有10套以上房产的“囤房大户”达1.95万人,比例逐渐上升。

  3月,台湾“中央银行”紧缩信用管制,降低购房贷款比例。公司法人购置住宅的贷款比例从50%至60%一律降至40%,个人购置高价住宅或第三、四套房屋的贷款比例,则从60%最低降至40%。

  4月,持续发热的楼市逼迫台当局再度加码打击措施。台立法机构修改房地产所得税税率,明确7月1日之后,自2016年起买入的房屋,若在持有5年内出售会被课重税。持有2年内出售会被课45%所得税,2至5年课征35%的税,5至10年则需交20%所得税,10年以上则为15%。

  成效几何 尚待观察

  民进党当局宣示要打击房地产炒作,但长期关注岛内房地产政策的台湾学者张金鹗在社交网站上写道:“有好看的菜单,并不代表会炒出好吃的菜!”实际上,2016年台当局就推出过类似政策,对持有时限过短的房屋交易课征35%—40%的重税,希望让飙涨的房市降温,但政策上路5年多来,台湾地区住宅价格指数仍节节攀升。

  业内人士认为,台湾房地产持有成本严重偏低,“囤房”“养房”要比“养车”还便宜,才是“有钱人拼命置产,无壳蜗牛无力购屋”的关键。台当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岛内住宅空置率达19.3%,且高达63%的空屋都在居住需求较高的都会区。只要“囤房”有利可图,建筑商盖再多房子也不够卖,房价自然也降不下来。如何健全房屋及土地持有税制,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向。

  但在台湾这个泛政治化的选举社会,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常常隔着万水千山。台湾吉家网董事长暨房仲全联会荣誉理事长李同荣坦言,台当局一再表态要打击炒房,多半是沦为口号。岛内房东共约有90万人,背后代表的起码是200万张选票,若调高房屋及土地持有税,引发的不满难以衡量,哪个政治人物敢得罪?

  “这个风风雨雨的社会要怎么花开?少年家(年轻人)怎样落地?”这是台湾某年轻乐团演唱的闽南语歌曲《浪流连》的歌词,唱出了年轻人的心声。台湾年轻人常自嘲是“无壳蜗牛”,在薪资停滞、房价高涨的环境下,如何安居乐业,已是个难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