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16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2))

本报记者 田先进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16日   第 01 版)

  多年以后,王翠华仍然清楚记得秋日的那个傍晚,她把一个痴呆老人领回了家。

  1997年的一天,家住安徽省明光市泊岗乡新淮村的施道勇王翠华夫妇,在路边发现一个老人,衣衫褴褛,目光呆滞,浑身直哆嗦。

  问他姓啥住哪,老人总是嘟嘟囔囔两个字:“十二”“十二”。

  已是深秋,原野上的草木挂上了银霜,如果不管不问,过不了多久,老人不是饿死就是病死。“把他接回家过吧!”王翠华说,“多双筷子的事儿。”

  丈夫也是个好心人,点头同意了。

  “人家捡金、捡银,你家咋捡回来一个呆头呆脑的‘木头人’?”王翠华成了村里的“怪女人”。

  起初,“十二”生活不能自理,吃饭要靠王翠华一勺一勺喂。“十二”随地大小便,王翠华夫妇像教小孩一样慢慢教。“十二”生病了,他们背着上医院。

  天气和环境一变,“十二”常常不安、烦躁。一个冬季傍晚,大雪纷飞,他不见了。村里人说,走了就算了,别找了。

  “‘十二’是我们的家人,哪能不管?!”腿有残疾的王翠华,一瘸一拐带着家人找了两天,终于把“十二”带回了家。

  在王翠华家人细心照料下,“十二”身体越来越好,神志渐渐清楚起来,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还能帮着干农活。谁料到,就在这时,家里“顶梁柱”倒了——2013年9月,施道勇没熬过一场大病。

  王翠华陷入了困境。“十二”还养吗?她咬咬牙,“养!”

  王翠华家的情况引起了村里关注。乡政府和村两委出力,“十二”有了户口,起了新名字——“施道文”,还办了农村“五保户”手续、残疾证,每月能领100元补助。

  好心人撮合下,王翠华和同村刘子凤重组家庭。她唯一的条件,就是必须接受“十二”。

  刘子凤打心底佩服她,欣然答应:“放心,‘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