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中国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09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让“买到”成为更好的“学到”(品牌论)

王晶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09日   第 10 版)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付费行业也迎来春天,得到、混沌大学、喜马拉雅FM等推出类型各异的知识付费课程,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选择。那么,对于用户来说,“买来的”知识真的学到了吗?

  DT财经一项调查显示,某知识付费平台播放量最高的前10个系列音频,即使是学习完成度最高的用户中,也只有两成收听到最后。分类来看,商业和科技类课程平均学习完成度仅为20%,已属个中翘楚,而人文课程学习完成度还不足15%。另一APP上,平均学习完成度最高的职场和管理学类也未超过40%。买的课程尚且没有听完,又能“学到”多少呢?

  买来课程却学不到知识,自然有用户自身的原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知识付费产品也是一样,需要用户学而时习之。但许多人“买课如山倒,上课如抽丝”,如果不是为考取证书,仅凭爱好和一时兴起购买课程,后续很难坚持完成课程。

  面对用户惰性,知识付费平台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毕竟“一锤子买卖”不利于平台长远发展。虽然学习是用户主动行为,但平台方无论是基于商业利益还是商业伦理,都应加以改进,营造更利于学习的氛围。

  内容为王,打造高水准课程。知识付费卖点在于,集结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平台为媒介,向学习者提供种类丰富的优质内容。而如今付费课程数量日益增加,同质化现象加剧,审美疲劳在所难免。因此,需要“精耕细作”,用心挖掘、细化课题,让用户不断感受学习的乐趣,切实学到知识。另一方面,不少课程期数多,内容上却缺乏深度。免费知识已铺天盖地而且不乏精品,付费课程却达不到应有质量,如何取信于用户?阐释问题更专业、更短时间内更高效帮助用户获取知识才是王道。

  在做好的内容的同时,平台也应当做好服务,加强平台生态建设。现阶段,付费知识平台主要负责提供课程内容,部分栏目设置主讲人“答读者问”环节,但平台对用户后续是否持续学习普遍关注少。不少人只上过几次课,甚至有人“买完课”就是“上完课”。值得注意的是,学习者购买课程后,与平台之间形成“卖家”与“商户”关系,后者理应提供一定售后服务,比如定期提醒用户上线学习,设置阶段性测试、巩固学习成果,促进用户与授课人直接互动等。

  目前一部分平台正在改善已有生态,比如得到APP提供课程文字稿,用户可在下方留言,也可划出重点后分享至社群,与他人讨论,增进探讨氛围。再如樊登读书在每个音频栏目中设有“学习自测”,方便用户自查。如此种种,都有助于通过外部手段,加强用户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买到”课程后“学到”知识。知识付费平台只有保持与用户良性互动,持续改善课程内容和平台生态,才会有更多人从付费课程中汲取到营养,知识付费行业的“蛋糕”才会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