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天过去,接下来的日子不再是第七十七天!”“对于我们,两江四岸的武汉三镇,过去是生活与存在,现在是生死之交。”刘醒龙这样写道。他用亲身经历和处于一线的在场感受,写出20万字长篇纪实散文《如果来日方长》,抒写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武汉抗疫历程。书中,作家以理性客观的视角,详细描述了亲人、朋友、同事、邻居以及或熟悉或陌生的同城人与疫情决战的具体细节,用大量事实表现了武汉人民在抗击疫情中的“拼命”精神。
3月27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如果来日方长》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行,刘醒龙介绍了自己的创作经过。他说:“疫情期间,我从头到尾身在武汉,与全家三代人共住一个屋檐下,因此创作《如果来日方长》时的身份就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位在抗疫战场上,没有任何退路、只有挺身而出的1100万普通武汉人中的这一个。”身在现场的感受,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更加坚实的现实主义质地。刘醒龙希望写出身处武汉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讲述疫情给武汉人心灵、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普通武汉人在非常时期的所思所想,留存下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感人瞬间,铭刻下国家、社会、医护人员、志愿者的艰辛付出,彰显身边的伟大抗疫精神。
在刘醒龙心中,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如果来日方长》中,既有个人日常平凡小事的描绘,也展开了有关疫情的思考与反思;既有未成年儿童在疫情之下令人动容的不一般表现,也有本地抗疫主力军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起小孙女为了出门,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鞋子的经历,感叹道:日常生活回来了。他特别指出,创作在面对未知时,要有科学精神和反思精神。
评论家梁鸿鹰认为,《如果来日方长》具有充分的真实性、丰富的文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全书充满着生活的质感,以扎实的细节和强大的语言整合能力,达到了生活情感与艺术才华的统一,是抗疫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