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记录珍贵影像犀鸟成为盈江的“地理标志”
刚刚进入3月,云南盈江的几位自然生态摄影师,记录到了双角犀鸟极为详尽的封巢细节。相对于文字描述,犀鸟在中国区域内的影像记录明显欠缺。那些画面精美的记录照片,在摄影师的相机中几乎没有停留,就立即被媒体广为传播。
在中国境内,犀鸟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当地的“犀鸟谷”在观鸟爱好者的圈子中非常著名。犀鸟羽毛艳丽,有着巨大的翼展;双角犀鸟飞翔时,常带着“唰……唰……”的声响呼啸而过。这些照片也引起了我的关注:此次“封巢”记录不仅是科研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自然遗产”影响力增强、“生物多样性”理念深入普及的大背景下,科研观测成果受到重视、公众参与程度深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这些都预示着当代中国人社会日常生活在发生着某些变化。其中的一个结果,就是野生濒危动物“明星”的出镜,来得快,也更频繁。
对一个编辑来说,快速找到信息源不是难题。我致电给其中一名拍摄者:“你是尹以祜?”“是,但我没空。”电话铃声响起时,他最喜爱的犀鸟正在归巢,在镜头中出现了。
尹以祜的工作单位,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融媒体中心。在记录、发布了双角犀鸟的封巢影像后,他在3月4日晚间给我发来新拍下的另一种花冠皱盔犀鸟。画面中展现了犀鸟相濡以沫般的生活场景。又过了3天, 他和当地生态摄影师一起,在海拔2000多米的山林里,拍摄到2雄1雌共3只棕颈犀鸟影像。
这批棕颈犀鸟影像再次被广为传播。几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棕颈犀鸟的踪迹。20世纪80年代中期,摄影师在西双版纳拍摄过棕颈犀鸟;20世纪90年代初,科考调查队员只听当地村民说起过,但一直没有影像作证。尹以祜和当地生态记录者的工作,不仅填补了科学考察的空白,也通过频率极高的生态多样性传播,将“犀鸟”和“盈江”,更紧地联在一起。
公众和专业工作者共同努力呈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如盈江犀鸟观测发现这样的实例,近期还有许多。
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回巢的习性,目前全球仅存3000余只。2020年2月,国家电网南昌供电公司输电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南昌市进贤县青岚湖水域附近巡视时,发现2只大鸟在输电铁塔上筑巢孵雏,经动物保护部门确认为东方白鹳。2020年底,输电运维七班巡视时发现,芦苇地好像被油漆刷出了一道道白色的线条——这是大型候鸟飞过该片区域排便留下的痕迹,于是便申请再次加固鸟巢。2021年1月底,他们发现有2只东方白鹳已经回巢。现在,当地已经利用无人机将这两只东方白鹳的画面记录下来,将发给相关部门鉴定是否为去年的“返乡客”。
3月8日,河南济源市愚公林场发布了统计数据:自2015年以来,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的珍贵影像资料累计百余次,并在多个监测样区监测到金钱豹。由此得出的判断是:“通过前后数据对比,我们发现金钱豹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项目开始之初,只有10台相机可以拍到,目前有30台相机可以拍摄到,活动个体也从最初的3只增加到现在的6只。”
同样还是在3月8日,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局,发布了生态管护员近期拍摄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岩羊种群活动的系列照片,其中一张42只岩羊攀爬崖壁的照片,反映了岩羊这一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垂直迁徙的生物特性,从而受到关注。
现在,进入公共视野的野生动植物观测成果和保护事件明显增多。这些真实、连续记录的自然界信息,是在社会公众和专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也越来越准确地呈现了生物多样性世界。
野生动植物“明星”增多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的世界自然遗产中,大多涉及生物多样性。
2021年3月3日是第八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信息表明,近年来,通过不断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合作,大力实施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以及野生植物就地迁地保护和回归自然等,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理解盈江的犀鸟在7天的时间内,被反复关注?如何理解进入公共视野的野生动植物观测成果和保护事件越来越多?这首先意味着科研成果的大量出现,也意味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信息传播的频率也因之越来越活跃;这又反过来激励了在第一线的科考实践,尤其促进了公众的知识储备和科考水平不断提升——既能是奉献者,也在寻求从中受益。
3月7日发现棕颈犀鸟的背后,还能找出更多的细节:最先把生态摄影师们引来的并非犀鸟,而是当地的村民。2月18日,一个叫王根虎的村民把他拍摄的照片交给了当地鸟类专家。
“我看到3只犀鸟往我家草果地旁的树林里飞去,我就悄悄跟着,”王根虎说,“一只大鸟就站在我面前一棵树枝上,还有2只在密林里动来动去,我就用手机拍了视频和图片。这几年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盈江犀鸟的报道,从大嘴的形状上我敢肯定是犀鸟,但它们和以往看到的又有些不一样。”
王根虎这位普通的村民可能没有料到,正是他这敏锐地随手一拍,引出了一个大发现。
在盈江,大部分村民都知道一些鸟的知识和保护的重要性。因为鸟儿正在改变他们的生活。在当地,鸟类观测点称为“鸟塘”。目前生态摄影师经常使用的犀鸟观测点有6个。这其中许多“鸟塘”都是由村民经营的。于是在整个生态记录过程中,村民们既是后援者,也成为鸟儿新信息的提供者。
行行可以出状元 期待生态摄影师井喷式增长
虽然盈江犀鸟观测有了连续性进展,但尹以祜说要做的事还有许多。比如人们知道犀鸟是杂食动物,他们看到犀鸟在无花果树上采食,也见到公鸟衔着蛇回巢。但它们如何捕食动物的?
盈江位于中缅边境上,目前对于这一地域犀鸟的迁徙规律还没作出整体描述。人们常把犀鸟称为“爱情之鸟”。当地的观测者通过鸟儿独有的嘴部或身体特征可以判断出一对对“夫妻”。在2019年尹以祜他们记录到了一个情节:一只孵化季节的公鸟意外死亡。在巢中孵化的雌鸟等待了一整天,转天挣扎出巢自己去捕食了——那第二年会发生什么呢?
筑巢孵化是犀鸟的一件大事,到了7月初,小鸟就直接可以出巢飞走了。于是,每年2月至6月,也是观测犀鸟的重要阶段。
盈江有710多种鸟类。犀鸟观测已经可以“稳定记录”,就是在某一个特定时段内,能够连续观察到。当地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记录团队,每次记录多由记者、观鸟者、鸟类专家和自然保护区的人一起结队,观鸟地的农户则提供信息和后勤保障。“行行可以出状元”。这些记录者和参与者,常对某一地、某一类动植物更有发言权。中国的生态记录者还是太少;与文化遗产呈现的活态态势相比,对自然遗产的描述与阐释能力还是太弱!生态多样性的大氛围有可能激发出一种鼓励机制——让更多的人由摄影、观赏或公益保护行为向记录者和研究者转变。随着真实、完整的科研积累,一定会有更多的公众成为专项研究专家,甚至在未来几年内,这种研究规模出现井喷式的增长。
“我主要以媒体记者角度去做记录,有时候也向自然生态摄影师靠拢。”尹以祜这样描述自己现在和以后的定位。
链 接
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评估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特有物种的数量和所受威胁的程度。国际环保组织在全球确定了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这里生长的很多动植物都是这些地区所特有的,这些地区虽然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4%,但是包含了超过60%的陆生物种。
中国西南山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它西起西藏东南部,穿过川西地区,向南延伸至云南西北部,向北延伸至青海和甘肃的南部,这里拥有12000多种高等植物和大约50%的鸟类和哺乳动物。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
延伸阅读
杭州8棵百岁古树认养
认养人要过专业“关”
近日,杭州上城区首次推出了古树认养。有8棵“树爷爷”在一天时间全部被认养完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认养了这8棵古树的都是团体和家庭。其中,包括4个家庭,3个党支部,还有一个单位组织。
随后,所有认养人还会进行培训,了解古树相关知识。认养后不仅只是热心参与者,还会按照专业程序实施拔草、修枝、浇水、施肥、捉虫等。据介绍,当地还会陆续推出更多的古树供社会认养。
(詹程开 孙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