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华文作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3月13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令人陶醉的鲍兔(舌尖上的故乡)

耕 夫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13日   第 15 版)

  重庆璧山人在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洋溢着自豪的口气:“鲜美来凤鱼,巴实丁家兔。”丁家兔是璧南丁家坳的“卤水白砍兔”——鲍兔。它令我陶醉了50多年,并有许多情牵的故事。

  “鲍兔”并非百年老字号,而是改革开放的新品牌。

  民国时,四川自贡富顺县名叫江俊武的年轻人搬迁到了璧山县丁家坳(现重庆市璧山区丁家街道),祖传手艺是卤烧腊,招牌的品种就是“卤水白砍兔”。从我有记忆始,就知道江五公的白砍兔味道好。江五公满头银发,近1.8米的个子,声音洪亮,话语间浓浓的自贡家乡音调。每天下午4点左右,江五公就将卤兔摊子摆在综合食店的堂口,两张方桌拼在一起,一张桌子上放上一个竹编的篮子,五六只卤好的兔子并排放在里面,桌子的另一半则放砍兔的砧板和一把菜刀。砧板中间明显凹陷了,说明工龄不短;另一张桌子全放兔佐料,有10多种,离卤兔摊子10多米远便可闻到那些佐料的鲜香。

  我吃卤水白砍兔最难忘的一次记忆是在8岁时,舅父是传统读书人,引导我在先秦文学、魏晋文学、唐诗宋词的园地浸润。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兔肉诱惑我。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凡肉都是香的。1971年初春的早上,舅父对我说:“你背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通了奖励兔头兔肝和两个兔腰子。”在上午的3个小时里,我为了能吃上鲜美的兔三件,把这首古体诗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50年后的今天还能倒背如流。

  回忆与舅父在一起童年的温馨,兔子肉就是我最深刻的情感记忆。

  “鲍兔”的创始人鲍崇江拜师学艺得到了江五公卤兔的工艺真传,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铺设店,以卖卤兔为业,“鲍兔”从此名播璧南。

  “鲍兔”的选材讲究,活兔均产自璧南浅丘农家,以青草饲养。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兔肉性凉,有滋阴血、益气润肤、解毒袪热的功效。

  “鲍兔”的制作极其讲究,纯中药配方卤制,不含任何添加剂。正宗的吃法是去掉头、内脏,把兔对开切成两半,用刀背拍几下,再放平刀拍几下,让肉骨松散,然后用手撕兔、去骨。把兔子肉撕成大小均匀的碎块,加入新鲜的红油辣椒、蒜泥、干姜末,适量的糖、醋、豆油、炒芝麻、葱花……用筷子搅拌,鲜香酸甜的白砍兔完成。把兔子肉从浸着佐料的盘里捞出,一个“好吃狗”的幸福感就从其中升飞。吃一口,滋润的甜酸入口;嚼两口后,兔肉的鲜嫩滋味开始泛滥,香辣中浸着酸甜。有牙齿与舌头的纠缠,有味蕾与口腔的撕扯,整个口腔都被那股异香占领了,其中妙处,是无法言说的畅快淋漓。

  相传苏东坡在赴京赶考前曾写了副吃兔子肉的对联:坐南朝北吃兔肉,骨向东甩;思前顾后观《左传》,书往右翻。对联写得幽默轻松,妙趣横生,生动描述了吃兔肉的洒脱情态。

  “鲍兔”的发扬光大,声名远播,是在第二代传人鲍如学手中,他子承父业,携妻子开店,经营已有30多年。4年前在璧山向阳农贸市场增开了一家分店,生意红火,外埠食客每天都有电话邮购。

  鲍如学比我大两岁,小时候我们是玩伴,有一次我去买4只兔子赠送客人,付款时,我对他说:“今天我们猜拳玩一把,若你赢了,我给双倍的兔价,你输了我就免费吃一次。”他经不住我游说猛然大声说:“喊拳就喊拳。”这时,来了一些围观的街邻,鲍如学有些紧张,两个回合就猜输了。我顺势趾高气扬地对他说:“今天兔肉免费了,但佐料还是要放好哈!”他夫妻俩居然异口同声回复:“要得!”引来旁观者一片笑声。

  许多人看我长得胖,脸上皮肤光润,经常问我爱吃什么?今天我坦白,今生今世,我最爱的食物就是家乡白砍兔——“鲍兔”,只愿与它生死契阔。此话一出,居然引起一片感慨,众吃货纷纷要求赠实物以品尝。每年我因送鲍兔与各路神仙,增加了一笔开支,但我很是欣慰,吾道不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