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明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2月23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国博新展从钱看历史

本报记者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23日   第 08 版)

  中国古代钱币展展厅
  余冠辰摄(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你知道钱是怎么产生的吗?古代的五铢钱有多重?银子为什么叫做纹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推出的中国古代钱币展中,这些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该展览从国博馆藏20余万枚钱币中精选出1800余件珍品,辅以其他类别文物200余件,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历程及其丰富内涵,以钱币为载体,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灿烂成就。

  展出的钱币从原始海贝到早期的刀布币和圜钱,再到持续2000年之久的方孔圆钱,直至清末的机制铜、银元,传承脉络明晰,品类繁多。其中既有形态各异的金属铸币,也有元代以来各色纸币;既有流通货币,也有反映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镇库钱、宫钱、供养钱、生肖钱、厌胜钱、游戏钱等;既有体现中国古代高超书法艺术的代表钱币,也有反映古代造币工艺发展水平的各种钱范、母钱和钞版。

  走进序厅,一幅欧亚大陆钱币地图带你进入钱币的世界。展览第一部分“泉林漫步——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分为“异曲同工”“周圆函方”“五铢改制”“宝通千年”“金银宝货”“一纸千金”“现代启蒙”7个单元,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演变。

  商周时期,农具铲被称为“钱”。中原地区的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种地使用的铲子、锄头等农具是家家户户重要的必备物品,这为农具成为流通货币提供了可能。东周时期,农具铲演变为中原地区的流通货币,叫做“布币”,人们就把这种货币称为“钱”。展厅里有一件西周时期的原始布币,较多地保留了农具铲的原型,体形大,铲柄孔尚存,处于实用物向钱币演化的阶段。

  一枚锈迹斑斑的秦半两,诉说着秦统一货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半两钱始铸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止了战国时期形制不一的旧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以两、铢为单位的纪重货币制度。半两币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是中国钱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半两钱形制是秦以后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2000余年的钱币基本形制,影响深远。

  五铢钱是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为长久的钱币形态之一,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共流通了734年。西汉承秦制,铜铸币以两、铢为单位。西汉前期曾多次改变钱币的法定重量,汉武帝统治期间,先后铸造三铢、四铢、半两等重量的钱币。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实行币制改革,始铸五铢钱。元鼎四年(前113年),禁止郡国铸钱,只准上林三官铸造。自此,中国货币铸造权与发行权完全收归中央政府。

  铸刻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书迹的开元通宝、印有铭文的南宋大银锭、元代发行的统一纸币中统元宝交钞、背面印有英文的清末机制币……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钱币,勾勒出货币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

  展览第二部分“圜宇方圆——古代钱币中的社会生活”分为“资币轻重”“货币战争”“食足货通”“孔方万象”“泉铸岁远”5个单元,展现了钱币与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关联。

  在“货币战争”单元,几枚印有光绪帝头像的银币格外吸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省地方政府仿外国卢比造四川卢比,有力地抵制和削弱了外国卢比的入侵,满足了汉、藏商民的需要。四川卢比,又称川铸藏洋、藏元(炉关),是中国最早铸有人像的银币,也是中国唯一铸有帝王像的银币。

  一只牛在唐代值多少钱?“食足货通”单元展示的唐代浅黄釉陶牛,勾起了人们的好奇。据《太平广记》记载,唐永徽时期(650-655年),在山西汾州,一只牛犊价格约为开元通宝钱5000文。到了唐建中时期(780-783年),扬州地区一只牛价格约为开元通宝钱15000文。在展厅里的多媒体互动设备上,观众可以查询各历史时期的物价,并了解所对应的相关钱币。

  在“泉铸岁远”单元,一系列文物、模型及多媒体设备,展现了中国钱币制造技术的发展过程,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铸钱业的翻砂工艺对于西方机器制造业的影响。

  据悉,中国古代钱币展为常设展览,自开幕后长期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