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明月高悬。五彩之光在国家速滑馆的玻璃幕墙上飞速流转,宛如速滑运动员在冰面上纵情疾驰。一年之后,这里将成为全世界顶尖选手汇聚的殿堂。
丝带飞扬,连通世界。以“冰丝带”为代表的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群蓄势待发,期待着与来自全世界的宾朋共享奥林匹克荣光。
“双奥团队”的梦想延展
北京北五环林萃路畔,一座清代的兆惠石碑见证了“双奥之城”的历史。2017年3月,石碑旁的临时场馆射箭场、曲棍球场完成北京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后优雅谢幕。3年后,承担北京冬奥会赛事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这里拔地而起,与“鸟巢”“水立方”构成“双奥之城”北京的标志建筑群。
“如果说‘鸟巢’‘水立方’等北京奥运会场馆象征着‘百年圆梦、中华崛起’,那么‘冰丝带’则代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的向往。从场馆设计的第一张图纸开始,我们就在考虑赛后利用,考虑为大众服务。”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国家速滑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说。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设计总负责人、北京建院副总建筑师郑方曾承担主持设计国家游泳中心、国家网球中心等5座奥运场馆的重任。“冰丝带”的创意设计就出自郑方之手。
“水立方是把柔软的水设计成坚硬的方块,冰丝带则是把坚硬的冰设计成柔软的丝带,这蕴含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深层思考和刚柔相济的智慧。”郑方说,我们要把一个极具科技含量、可持续运营的“冰丝带”交给冬奥、交给北京。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总工程师、北京城建集团总工程师李久林曾担任“鸟巢”项目总工程师。他说,“鸟巢”的钢结构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重要遗产,“冰丝带”则在大跨度索网结构屋顶、材料国产化、绿色场馆、智慧场馆等方面形成新的亮点。
原始创新成就“中国方案”
国家速滑馆冰面面积近1.2万平方米,制冰会产生大量能耗,应用何种技术制冰成为各方关切的焦点。
在与北京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制冰专家的讨论中,国家速滑馆建设方最早提出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国家速滑馆制冰系统设计负责人马进说:“中国二氧化碳亚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事实证明,这条新路线不仅走得通,而且走得更远。”
在创新的背后,环保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据介绍,使用相同数量的传统制冷剂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剂的3985倍。将来,在“冰丝带”全冰面运行的情况下,一年可节约大约200万度电。
2018年1月,当李久林提出在国家速滑馆索网施工中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时,外界曾出现不同声音和意见。在一些人士看来,国产高钒密闭索从未在建筑领域应用过,更何况是要应用到国家速滑馆这一重大工程中。
然而,李久林所看重的,是坎坷背后的“新天地”。在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情怀驱使下,李久林和团队联合厂家进行技术攻关,仅用3个月便突破核心瓶颈。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国家级大型场馆中首次成功应用,三亚亚沙会主体育场等国内各大工程纷纷“效仿”速滑馆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打破高钒密闭索国际市场垄断,进口索价格开始下降,国内高端材料行业跨步发展。
开放办奥打造“最快的冰”
打造“最快的冰”,是国家速滑馆建设团队的梦想。
“国家速滑馆虽然位于平原,但我们会在可以掌控的范围内,给运动员提供最好的冰面。”北京城建亚泰制冰联合体负责人李燕敏说,“我们将赛道混凝土冰板层水平高差控制在4毫米左右,场地非常平整。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内,非常均匀。”
来自加拿大的资深制冰师马克·麦瑟是“中国方案”中至关重要的“国际元素”。年届花甲的他从1987年开始从事速度滑冰制冰工作,为全世界20来个速滑馆工作过,诞生过许多世界纪录的卡尔加里速滑馆的冰面就是他的杰作之一。
虽然马克久经沙场,但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仍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达到最优的电导率,在用来制冰的水中,提纯水和自来水的配比在每一个冰场都不一样,而这个配比需要马克靠自己的经验去调整,场馆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同样的道理。
“冰丝带”完成首次制冰之后,马克用一枚玉石印章在冰面上铺的一小张宣纸上盖上了自己的大名——这枚印章是中方团队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为了完成“冰丝带”的首次制冰,最近的这个圣诞节、元旦和60岁生日,马克都是在北京隔离期间度过的。
奥运遗产造福于民
已经退休的新华社高级记者梁希仪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采访中国冬季项目。梁希仪说,在20多年前,滑冰馆在国内很难找,有的地方一个滑冰馆四五年也盖不起来。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之后,国内的冰雪场馆越来越多,尤其是打冰球的孩子越来越多。
武晓南说,在设计“冰丝带”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赛后利用。从场馆灯光的分区域使用,到馆内的配套售卖设施等,都做了细心安排。
据北京国家速滑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宋家峰介绍,国家速滑馆比赛区包括3条400米速度滑冰比赛道、一条速滑比赛练习道、一块60×30米多功能冰场、一块61×31米多功能冰场以及一块活动冰场,能同时满足举办滑冰、冰壶、冰球等多项赛事以及大众进行冰上活动的需求,赛后可接待超过2000名市民同时开展冰上运动,也为赛后的商业演出预留了充分的空间。
对于“冰丝带”的赛后利用,武晓南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充分利用国家速滑馆周围的空间,沿着人工湖打造一条夏季可以跑步、冬季可以开展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比赛的赛道,从而形成一湖、一馆(国家速滑馆)、一赛道的体育休闲综合体,吸引更多的人流来共享这份“双奥遗产”。
(据新华社电 记者孔祥鑫、张骁、王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