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万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马文晓:

我在高空拍北京(人物)

张昕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2日   第 07 版)

  马文晓拍摄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里,有一幅引人入胜的巨幅照片,站在照片前,观众宛如从空中俯瞰北京城市中轴线,南起正阳门,北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天安门、故宫、天坛、景山等北京地标一览无余。这幅航拍照片左右对称,宏伟壮丽,展现了首都北京古今共生的繁荣景象。

  照片的拍摄者叫马文晓。“2013年10月15日上午,在真高(注:指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400米的直升机上,我的眼睛须臾不敢离开取景器,左手稳稳地端住照相机,右手食指若即若离地按在快门上,微微颤抖着。在飞机飞过中轴线的刹那,我按下了那决定性的快门。”回忆起当天拍摄的场景,马文晓的语气依旧很激动。

  这是他第6次拍摄北京中轴线,他当时使用的是一种重达3公斤的大画幅617照相机。“这种照相机底片比较大,画面宽阔,构图比例好。但是由于体量大,很多调节都需要手动操控,在颠簸的飞机上操作,更加大了拍摄难度。”马文晓说。丰富的拍摄经验让他拍到了这张难得的照片,和其他照片一起被用于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中。

  这些年,马文晓拍了不少展现首都中轴线宏伟气象的摄影作品,在德国柏林举办的摄影展上,在展现中国形象的各种摄影集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中轴线及其周围的景观最能代表北京筑城理念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是大家公认的北京城的龙脉和文脉所在,因此航拍中轴线一直是我的第一要务。”马文晓说。

  2002年,马文晓当时还是北京首发集团的一名企业管理者,为了记录新世纪以来北京高速公路突飞猛进的建设进度,他第一次接触航拍,也从此爱上了航拍。

  和一般的摄影不同,航拍有一定的门槛。距离远、速度快、危险性高是航拍的特点,相对于普通摄影需要更丰富的拍摄经验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如何拍得又稳又准时刻考验着拍摄者。

  马文晓坚持了下来。“航拍能让人充分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念和美感,那种与环境和谐共处、融合共生的画面非常震撼人心。”这18年间,除了拍摄中轴线,马文晓将北京的变化记录在镜头里:北京立交桥的龙蛇走地、国家体育馆鸟巢的激情活力、万里长城的蜿蜒起伏、故宫的巍峨壮观……更多人通过他的摄影作品看到了一个新的北京,新的中国。

  这些年,马文晓一直在拓展自己的拍摄版图,从北京到京津冀,再到更远的地方。去年他完成了梅里雪山的航拍,这次经历让他再次被祖国的自然景观所征服,他希望能够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光航拍,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不断发展的中国。

  “‘一图胜千言。’摄影师要通过自己的镜头,让优秀的摄影作品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金名片。”马文晓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