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22日 星期五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收条和回信里的军民情(党史撷英)

本报记者 朱 磊 周 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2日   第 05 版)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有这样两件文物,真实地记录了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历史。

  “今收到贵会慰劳革命将士捐款壹万元正。此致。江西民众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这是一张收条。

  “昨日收存贵会转来之慰劳捐款,已由本会黄道、罗石冰两常委分别送交十一军与二十军两政治[部]主任领收……”这是一封回信。

  纪念馆玻璃展柜内,陈列着国家一级文物——两张泛黄的传统红色竖行“八行笺”,这是当时江西民众为起义军将士捐款的见证。

  南昌起义时,慰劳前敌革命将士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是朱大桢,他是当时国民党左派人士。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让朱大桢认清了国民党的本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取得胜利,让朱大桢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1927年8月3日,朱大桢将募集到的一万银元送到了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这时的江西省党部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国共合作组织。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之一罗石冰接受了这笔捐款,并当即为朱大桢开具了收条。“一万银元是什么概念?”讲解员向围在展柜旁的参观者们介绍,“当时一个家庭一个月收入是3块银元,一万银元是一大笔钱,这都是群众自发捐来的。”

  8月4日,罗石冰又给朱大桢写了一封回信,告知他这笔捐款的详细去向。

  “收条和回信饱含着浓厚的军民情谊,民拥军、军爱民的鱼水情自人民军队诞生的那天就开始传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保管科科长、副研究馆员刘小花说,“这两件文物也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纪律严明、严谨细致、光明磊落、有始有终的工作作风。”

  无声的文物,历史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