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家乡的倩影

李德金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07日   第 11 版)

  如今的朱营村村容村貌。

  家乡,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倩影是美丽的象征,尽管在我脑海中珍藏了几十年,直至今日仍风华正茂,楚楚动人。

  垂柳依依,溪水潺潺。这里面向长江北岸,傍依湾畔,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一块宜居的宝地。这里就是我的家乡,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池街道新集社区朱营村陈庄组。随着岁月的变迁,经过几次整装换容,我家乡的倩影正释放着迷人的魅力。

  儿时,家乡的模样很原始,农民的家当有限,除了几间草房和农具外,几乎一无所有。地里庄稼也是清一色——胡萝卜、白薯、花生、玉米、大豆、大麦、小麦,因为沙质土壤只适合种植这些旱作物。农民一年劳作下来,仍有可能吃不饱穿不暖。

  1978年,国家对农村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农作物,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可以实行土地流转,采用入股分红形式,把分散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由公司化运作经营,既打破了小农经济框框,又便于农业机械化,还可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增产增收,农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几年,全国的农村又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经过扶贫攻坚,一些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过上了“机械化、电气化、现代化、智能化、城市化”的小康生活,这在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新鲜事,如今在我的家乡已经成为标配。

  背靠河湾,水资源丰富,这是家乡发展的独特地理优势。21世纪初,这里吸引来不少投资客商,他们安营扎寨,有的种植大棚蔬菜,有的种植大棚草莓,有的挖池塘养蚌养鳖养蟹养鱼养虾。目前,家乡2/3的地块被养殖水面覆盖。水成了家乡的支柱产业,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独特资源,推动着家乡的全面发展。

  站在宽阔的生态河堤公路上,举目望去,整个田野好像变成了水的世界,波光粼粼。水上鸟儿在觅食,空中各种鸟儿在飞翔。像滁河与鱼塘被一条蜿蜒的河堤公路隔开一样,鱼塘也是被纵横交错的公路所隔开。夜间,在公路旁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的照耀下,一塘塘水的夜间景色格外令人心旷神怡。如果夏天在这里遛弯观景赏灯,这种凉爽的感觉会更加美好;在两栋硕大的玻璃塑料房里已连续举办3年的菊花展,每年秋天都会迎接大批南京城里的人来游玩赏菊。

  在“水的乐园”里,许多游乐项目正在对大小游客开放。有的大人带着小孩坐火车,荡秋千,甩套圈,逛葡萄长廊,登瞭望塔,丈量景观渠,赏鸟钓鱼。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节假日更是如此。

  这些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家乡增加了几个时髦的新头衔——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稻渔共作智慧种养技术集成示范点等。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家乡的影响力、知名度越来越大,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村庄里到处都是新建的绿化树木景观草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休闲场所比比皆是,路灯亭亭玉立,垃圾分类回收,村民开始享受像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

  家乡许多人每天进城上班,有的骑着电动摩托车,有的开着小汽车,早出晚归,非常方便。周末休假,他们打理家前屋后自留地,给花浇水,为菜施肥,帮树剪枝,再放放鹅鸭,喂喂猪,养养鸡,闲情逸致油然而生。

  见到家乡变化这样大,家乡人这样生活和工作,着实让我羡慕不已。也许这就是家乡倩影的魅力所在。难怪我会白天想着它,晚上梦见它。

  家乡的倩影宛如一本内容丰富多彩又与时俱进的影集,常翻常新,愿家乡在历史长河中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