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百姓话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我的这一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31日   第 12 版)

  罗凯婷
  白 芸摄

  刘伟在工作中。
  本报记者 程远州摄

  汪继元(右)在村里和贫困户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四郎志玛(左)和驻村书记根呷在聊天。
  受访者供图

  赵建峰和他制作的吉他。
  本报记者 苏 滨摄

  孙康(右一)与外籍员工正在交流。
  受访者供图

  金丽娜在对基层流调员进行采样培训。
  李乐静摄

  翻完今天这最后一页日历,2020年就完结了。这一年对每个人而言,过的或许都是“意料之外的生活”。回望这一年,我们度过了怎样的365天?

  

  登临检疫 成了常态

  ■ 罗凯婷  广州白云机场海关值机处航空器查验二科副科长

  我驻守空港卫生检疫防线已经10年。2020年的工作异于往年,每一天的防护登临检疫、“2万+”的运动步数成了常态,从最初的自己“怕”到“不怕”、再到劝慰别人也不要“怕”,口岸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今年我有3个特别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一张“丑照”。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大家都超负荷工作。有一天下班摘下护目镜、N95防护口罩,同事惊呼:“罗凯婷你的脸好可怕!”于是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登临检疫是国门最前线,防疫任务很重,要第一时间筛选出高风险旅客。厚厚的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长时间不能脱卸,脸上总会勒出深深血痕。现在带得次数多了,脸上破皮好几次,脸皮也就“变厚”了,不像一开始时皮肤有火辣辣的刺痛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丑照”不美,但是照片忠实记录着海关人坚守一线的付出,我为我是其中一员深深骄傲。

  第二个收获,是我参与了“广州疫情防控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当时疫情来袭、入境旅客激增,旅客在不同口岸部门、不同环节手写提交资料、排队缴纳手续费时费力不说,准确度还低。我和同事用十几天时间开发上线了“广州疫情防控作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一举破解疫情防控“人海战术”的困境,实现了入境旅客快速申报的全流程信息化,同时以海关“大数据”为基础,成功推动联防联控部门数据共享、进出境旅客“一码通关”。这是海关防疫工作的一大进步,这一抗疫“广州经验”已向全国海关推广。

  第三个收获,是家人对我的支持。6岁的女儿上幼儿园大班,这一年我陪她很少,有时候下班回到家倒头就睡。女儿曾给我看她画的一幅画,题目是“我的妈妈”,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我的妈妈是一名国门卫士,她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这一年,女儿懂事不少。我亏欠家人,但也自豪,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女儿责任和坚守的重要。

  2020年就要过去了,对我而言,有得也有失。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失去的是自己的时间和家人的陪伴,但守护着大家的平安,何尝不是在守护着自己小家的平安。

  

  公卫管理 即将上线

  ■ 刘  伟  湖北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公共卫生科副科长

  年底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医院将服务器配齐,我为之奔忙了半年多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便可以投入使用了。这个系统中不少功能设计的灵感来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战场,我相信它能够让医院以后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多一份从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向来是医院的大敌。疫情之初,没有人知道我们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局面,我们也不知道自己要“捕捉”的病毒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没有标准、没有检测,只能瞎子摸象一般,我们就用最笨的办法一点一点为疑似病例“画像”。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我第一次带上了N95口罩,第一次穿上了防护服,那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这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关闭离汉通道之后,发热门诊的就诊量急速上升。随着核酸检测能力的提升,我和4位同事彻底进入了焚膏继晷的“战时状态”。对每一位做核酸检测的发热病人,我们都要甄别信息、明确住址、核实病情,有时甚至需要到发热病区里找到已经上了呼吸机的病人,确认其家庭住址和密切接触人。我们是不上一线的“排爆员”,经我们核实清楚的一个个“雷点”,在社会面的防控中被逐一排除。

  那时候,我们往往一伏案就是十几个小时,忙到脑袋都抬不起来。最多的一天,我们面对2000余位需要逐一核实的病患,从早上7时连续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时,嗓子早已说不出话来,眼睛早已通红肿胀。但是天一亮,工作继续。

  从前年开始,我就琢磨着搭建医院公共卫生管理系统的事。今年医院重启此事,我将抗疫中发现的一些亟待弥补的短板提了出来,和团队一点点地完善方案。在新的系统中,我们加强了对病人信息的核实,纳入了人工智能分析模块,为医生上报涉公共卫生的病例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提示和参考。

  未来,我希望这套公共卫生管理系统能够早日上线,更好地为公共卫生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程远州整理

  

  辛苦三载 终于脱贫

  ■ 汪继元  新疆和田墨玉县乌尔其乡霍什阿瓦提村第一书记

  “汪书记,乡扶贫办刚打来电话,说咱们村通过墨玉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验收了!”今年8月23日,村里的扶贫干部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我。

  “太好了!终于完成了组织交给我的任务!”我激动地说。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为了这一刻,我和我的工作队队员整整奋斗了3年。

  2018年年初,我主动请缨,来和田墨玉县驻村。恶劣的自然环境、松散的村两委班子、巨大的语言障碍、极高的贫困发生率、1800元的村集体年收入……如此落后,怎样才能脱贫?我开始认真思考。

  想脱贫,要先找到致贫原因。于是,我带着工作队队员深入到全村家庭,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详细了解村民们的具体情况。

  要想脱贫致富,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是关键。于是,我积极协调引进适合妇女工作的企业在村里落户办厂,又筹措资金建设了近2700平方米的夜市,提供了超过300个就业岗位,既解决了我们村妇女的就业难题,还带动了全乡的妇女就业。

  同时,我们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及技能培训。随着可以用普通话交流的村民越来越多,主动外出就业创业的人变多了,观念渐渐由“要我脱贫致富”变为“我要脱贫致富”。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252户12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人均年收入由2018年初的7444元增至今年的10341元,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8万元。

  如今的霍什阿瓦提村焕然一新。虽然3年来,我拖着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身体,将住院治疗时间一推再推,将无数个节假日变成工作日,没有办法陪伴家人,但看着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变好,村里的水渠越修越长,村里的路越来越宽,村民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我就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窦小锋整理

  

  医疗扶贫 助我脱困

  ■ 四郎志玛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荣须荣恩村村民

  我今年64岁。2020年2月15日,我们县退出了贫困序列,住上了新民居、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稳定电,就连生病吃药也有地方为我们埋单。多亏现在的政策好,让我们走出贫困。

  在荣须荣恩村,我家是“因病致贫”的典型户。一家六口,我常年生病没有劳动力,两个女儿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活拮据困难,是医保政策给我们家解除了后顾之忧。

  今年8月,在我们村任第一书记的县人民医院护士根呷她姆来家里走访。看见我躺在病榻上,面色蜡黄、极度消瘦,从事过临床工作的她凭经验判断我患有严重的肠道疾病,当即拨通了县医院外科医生代西华的电话,把我的情况告诉了他。经过协调,我住进了县人民医院,被诊断为胰腺癌。省级帮扶医生和本院医务人员给予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这次住院的医疗总费用是24881.95元,其中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基金报销14428.68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1678.15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3744.59元,医疗救治报销1174.71元,合计报销了21026.13元。

  “党和政府的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实在是太好了!以前村民患大病,要么全家致贫,要么放弃治疗。现在医保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我虽然患上了恶性肿瘤,但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如今我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孩子们纷纷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达到7200元,易地搬迁让我们住上了新房。看着家里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

  胡筱红整理

  

  疫情期间 坚守海外

  ■ 孙  康  中铁二十局安哥拉国际公司万博事业部业务负责人

  2020年是我在安哥拉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身在海外的我忧虑自然不少,但身边也不乏让我深深感动的人和事。

  作为一名中国建设者,我和坚守在海外的同事们相濡以沫,共度时艰。经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承建的安哥拉卡宾达供水项目顺利竣工,为当地60万民众提供健康的自来水。卡宾达供水工程正式送水那天早上,我在西芬布村看到村里上百号人早已簇拥在取水点。头顶水桶的家庭主妇、手捧塑料瓶的孩童看着清洁的自来水喷出的那一刻,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

  疫情期间,我们制定了应急预案,成立了防控疫情小组,配备职业医生和专业救护车,安排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防疫宣传和职业健康培训,确保防疫措施到位。当时,我还作为一名援建志愿者,和同事们参与了安哥拉万博疫情防控医院建设任务,为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中国力量。

  疫情防控万无一失,我们的工程施工也丝毫没有“掉队”。今年,我们承建的奎托中学、卢班戈小学、卡贡达学校等当地民生工程全部按期交付使用。走在街上,当地的民众看到我身穿印有“CR20”(中铁二十局的英文缩写)字样的工作服时,大老远就竖起大拇指:“谢谢您们,中国朋友!”

  对我个人来说,2020年最开心的事是在老家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由于身在国外,很多事情只能拜托父母办理,让他们操了很多心。我希望新的一年把新房装修好,让我的小窝更温馨,让我的爱情更圆满;希望我的企业取得更好成绩;希望疫情尽快过去,让我早日回国。

  

  为了流调 不眠不休

  ■ 金丽娜  北京  海淀区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科主管医师

  63页2.5万字!这是今年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时,我们海淀区流调组为一名新冠核酸检测阳性患者出具的流调报告。在这份报告背后,是30多名流调人员和上百名社区工作者几天几夜的不眠不休。

  流调工作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回想从7月2日下午2时50分左右接到流调任务,到7月3日早上7时完成初步报告,确认身份、核实轨迹、调取监控、环境采样……流调组工作人员分兵多路,日夜奋战,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处高危人群。

  由于该病例需要回忆的时间将近一个月,期间多次外出,密接者众多;又因舆论影响,她本人情绪较为激动,这些都给流调工作加大了难度。但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在短短一天内,初步还原了患者近一个月的行动轨迹,追查到204名密切接触者。随后通过完善其活动轨迹,又排查出311个密切接触者,全部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密接者无一人发病。

  回想这一年,留给我们的记忆可以说是惊心动魄、艰难又深刻。作为一名疾控人员,一旦接到任务,就意味着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正常下班时间,没有正常睡眠时间,孩子交给老人,电话一响,无论几时都要立即起来工作。这一年,我看到了疾控人默默无闻的付出,体会到了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决心!

  本报记者  贺  勇整理

  

  制造吉他 无怨无悔

  ■ 赵建峰  贵州正安  娜塔莎乐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

  2020年真是颇具挑战性的一年。

  年初受疫情影响,公司的发展计划被全盘打乱,吉他营收同比下滑30%左右。但事情也有好的一面:我们迅速调整方案,将吉他质量放在第一位,全力研发自己的品牌,使得整个团队进一步磨合,产品把控更加熟练,下一年的营收保准能翻番。

  我们原本计划在今年扩建厂房,扩大产能,提升市场占有率,不料疫情打乱了节奏。为把影响降到最低,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几次会商,大家一致认同,做好产品是第一位的,产品过硬意味着高复购率,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能保持竞争力。

  于是,我们聚焦产品本身,改进生产工艺,提升整体品质,形成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复产复工后,公司从未停止运转,所有团队专心打磨质量,提升品牌认知,把底子打牢。

  目前,公司九成以上的市场分布在国内,除了电商,线下专卖店超过30家,经销商有200多家。正常情况下一年能卖3万把吉他,但受线下琴行关闭近六成的影响,今年只卖出不到2万把,营收不足2000万元。

  尽管损失不少,但未来依旧光明。依靠全年的研发沉淀,公司的产能、品质又上了新台阶。我们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均有合作意向。这段时间,我们还跟销售方合计了2021年度的订单,保守估计,营收会在4000万元以上。现在公司有100多名员工,包括不少当地的贫困户。     

  我希望公司未来能好好发展,既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又要让中国吉他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汪志球  苏  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