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社会经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0 哪些社会热点跟你有关?

本报记者 史志鹏 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28日   第 05 版)

  在海南海口,一名工作人员正在车间生产全生物降解袋。
  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摄

  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布妹村小学,学生们正在学习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龙元彬摄(人民视觉)

  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东盛路小学的学生展示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绘画作品。
  王 彪摄(人民视觉)

  网络主播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向广大网友推介地方特色产品。
  丁根厚摄(人民视觉)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溪镇的老人在稻田里拾遗漏的稻穗。
  冉 川摄(人民视觉)

  江苏省海安市的社区志愿者指导社区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申请健康码。
  翟慧勇摄(人民视觉)

  一名年轻人在浙江杭州瓜山新苑“未来社区”的出租公寓内。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干警向社区居民普及民法典中关于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法律知识。
  曹建雄摄(人民视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治理塑料污染,中国有了“时间表”

  【新闻事件】

  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今年开始,率先在部分地区、领域禁限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2025年,塑料制品全环节管理制度建立,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该《意见》被视为“限塑令”的升级版,禁令覆盖范围更大、可操作性更强。

  【专家观点】

  塑料行业设计、生产端应发展智能管理体系,实现“谁生产谁处理,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的管理模式。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

  消费者需要提升环保意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最终倒逼塑料产业链转型升级。

  ——中国合成树脂供销协会塑料循环利用分会秘书长蒋南青

  【编辑点评】

  治理塑料污染,政府应强化执法监管,企业要加强技术攻关,公众也要自觉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只有各方一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没有“白色污染”的世界。

  戴口罩成为社会共识

  【新闻事件】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严重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做好疫情防控,医院、商超、公交车、地铁站等公共场合,戴口罩的市民随处可见。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戴口罩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专家观点】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随时准备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在通风不够好的地方,都要坚持戴口罩。这种措施不仅可以防止新冠肺炎的流行,对于预防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也非常有效,而且是保护个人卫生和身心健康的非常好的方法。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编辑点评】

  如果说在平时,戴口罩与否是个人习惯,那么在疫情面前,戴与不戴,反映的则是文明素养的高低。它关系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整个社会防控大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佩戴口罩是分不开的。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但并不代表可以松懈,风险依旧存在,“口罩意识”仍需延续。

  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

  【新闻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发出倡议,号召人们使用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实行分餐制,一股餐饮文明新风正在兴起。

  【专家观点】

  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应抓住这个契机,宣传引导百姓养成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

  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发出全面推行分餐制的倡议,并制定统一的行业指南。以制度刚性保障餐饮企业推行分餐制的主动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

  【编辑点评】

  使用公筷公勺、实行分餐制,有利于降低细菌、病毒带来的感染风险。只要稍加注意改变一些传统饮食习俗,就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对他人的健康负责,何乐而不为呢?

  “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闻事件】

  7月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发布“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这是中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三批新职业。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这意味着直播带货的主播有了正式的工种称谓。

  【专家观点】

  新职业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中自然产生的。它们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拓展了人们自主择业、追逐梦想的空间,也为社会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中国就业促进会资深专家陈宇

  依托互联网新业态,未来必将有更多新职业陆续涌现,这些新职业将共同构成服务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高品质生活的中坚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杨伟国

  【编辑点评】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原本“小众”的业态逐渐大众化、普及化,走向专业化、规范化。“直播销售员”等新职业的诞生,正是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

  过上好日子也不能浪费

  【新闻事件】

  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为制止餐饮浪费,全国各地开展诸多有益实践,推动厉行节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专家观点】

  在全社会倡导培养勤俭节约习惯,破除餐饮奢侈浪费等不良习俗,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

  要运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更好地把粮食、食品供给和大众需求匹配起来,减少各种不必要浪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何建武

  【编辑点评】

  中国人口多、基数大,每人浪费一点,就会给粮食生产带来较大压力。要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勤俭节约的传统决不可丢。

  帮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新闻事件】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收现金、打不着车、没有健康码无法乘坐公交车的尴尬场景时有发生。智能化、数字化让社会运转更加高效,却给众多老年人带来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专家观点】

  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方面,对无法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提供多元选择和替代方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

  要让父母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买“硬核”产品,更要有足够的耐心。

  ——南京师范大学发展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谭顶良

  【编辑点评】

  老年人不能成为数字社会的盲点。在推动数字社会建设进程中,也应留出一些非数字化空间,帮助老年人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既体现公共政策的温度,更折射社会治理的水平。

  给租客一个安稳的“家”

  【新闻事件】

  9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份被称作“史上最严”的住房租赁领域规范性文件将对住房租赁市场秩序进行规范,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将为后续各类房屋租赁政策的出台起到指引作用。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

  房产管理部门应建立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平台为承租人提供更多房屋、房东、房屋中介及其他相关信息,能够保证租客知情权、选择权。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洪章

  【编辑点评】

  让居处真正成为人们奔波一天后温暖的港湾。推动《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将有利于推动“租”与“购”、“租”与“售”享有同等公共服务权利,从而真正实现“租购并举”和“租售并举”。

  离婚冷静期要来了

  【新闻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贯彻民法典有关离婚冷静期制度的规定,民政部近日对婚姻登记程序进行调整,在离婚程序中增加30天冷静期。

  【专家观点】

  这只是离婚登记程序的调整,相关要件方面没有本质变化。离婚登记程序的调整,主要是为那些草率离婚、冲动离婚的人增加一个门槛。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

  民法典规定的协议离婚的冷静期,体现出清晰的问题意识,即针对轻率离婚的社会现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体现出法律背后的道德伦理基础——尊重婚姻、尊重家庭、珍惜感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孙宪忠

  【编辑点评】

  离婚虽然是私事,但有一些“冲动式”离婚,并未给当事人带来解脱,反而为双方及其家庭带来了更大的伤害。在冷静期内,双方可以认真检视自己与配偶的感情,避免意气用事,给有挽救可能性的婚姻多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