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综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17日   第 01 版)

  “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10月26日上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全会作说明。总书记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对高质量发展作出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和谐安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是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判断。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经济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坚毅前行。

  2019年,经济总量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今天的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017年12月6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2017年12月18日,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就是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总书记的话言简意深,内涵丰富,充满哲理。

  “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这一重要论断。

  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指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经济工作的决策、对发展思路的调整是完全正确的,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呈现出稳步前行、逐步向好、不断升级的态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全年实现正增长已成定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中国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这一成绩殊为不易,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也是我们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今年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幸福安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次国内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在宁夏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总书记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在湖南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今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开展科研攻关,加强传染源、传播致病机理等理论研究,为复工复产复课等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控指南。”

  3月2日,总书记专程来到军事医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6月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打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方,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的殷切嘱托。

  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今年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我主持召开的第一个事关全局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会。”走进会场,总书记开宗明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长江经济带发展,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总书记分别在重庆、武汉,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绘就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上游重庆到中游武汉,再到下游南京;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规划一天天清晰起来,各项要求一步步得到落实推进。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党中央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总书记深刻指出。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今年6月10日,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2019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一体化发展不能仅仅是空间转移,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总书记强调指出。

  今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10月14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相继推出一个个国家重大战略,打通了区域协调发展“经络”,促进了各大区域板块良性互动,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对于发展和生态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生态环境的问题:“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作为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谋划和推动。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今年3月30日,总书记又一次来到余村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4月21日,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5月12日,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

  “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施好重大生态工程”“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总书记一次次国内考察,一次次殷殷嘱托,一次次提出要求。

  “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今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图景正徐徐展开。

  “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掷地有声的话语,展现了一位大国领袖的远见卓识,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连用3个“不会停滞”,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的进博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

  “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

  今年11月4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期在上海开幕,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

  “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

  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得到与会各方高度评价。

  不畏浮云遮望眼。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战略全局,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践行开放发展理念,对外开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奏响了中国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乐章。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

  今年10月14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诸多复杂挑战,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月12日,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越是面对挑战,我们越是要遵循历史前进逻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面对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今年9月21日至10月1日,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阐明中国立场。

  “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全球性威胁和挑战需要强有力的全球性应对。”

  “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

  “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习近平主席的这些重要论述,站立时代潮头,洞察世界大势,展示出恢宏的世界胸怀与坚定的大国担当,得到了各国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今年11月17日至22日,习近平主席接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三场重大多边外交活动,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又一次在全球多边舞台上发出时代强音,提出中国方案。

  “我们将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市场,更加主动地深化对外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创造更多机遇和空间。”

  “世界经济正如我们身边的太平洋,汇聚千流、连通四海,铸就了浩瀚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波涛澎湃的活力。”

  “中国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将为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宽广宏大的国际视野和自信从容的格局风范,为全球摆脱当前危机提供了思路,为重塑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发出了中国将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明确信号,为国际社会注入了强劲信心和力量。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高度凝练的表述,映照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总书记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总书记语气坚定。

  今年5月22日下午,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全国范围调集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总书记的话饱含深情。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全省剩余的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

  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总书记指出: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指出。

  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人民领袖念兹在兹。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推动“厕所革命”、推进垃圾分类、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件件民生事,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每一位发言代表都进行了交流。

  “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为了起草好“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从今年7月到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7场专题座谈会。出席人员涵盖企业家、党外人士、经济社会领域专家、科学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地方党政领导、基层代表等各领域各阶层人士。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主持下,沉甸甸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在一次次深入调研、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的关键,在一场场座谈交流中凝聚奋进的共识。

  8月16日至29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

  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我国五年计划和规划编制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要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工作中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更好集思广益、凝心聚力。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充分激发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们就一定能够使最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必将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我们的事业必将无往而不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今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总书记面向未来提出的重大论断。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谁也没有料到,就在我们满怀信心朝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奋力冲刺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疫情突如其来并在全球蔓延!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战略眼光,作出这一重要判断。

  越是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越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既要“勇于开顶风船”,又要“善于转危为机”,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创造性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今年4月10日,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指出,扩大内需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这是总书记首次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思想。

  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7月21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进一步阐释了提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考虑:“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9月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10月14日,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11月24日,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时间永不止歇,奋斗永不停歇。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心潮澎湃;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前景,我们豪情满怀!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14亿中国人民同心同德,不懈奋斗,必将书写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必将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本报记者汪晓东、周小苑、钱一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