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中国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03日 星期四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规模化苗圃扮靓百姓生活

贾雪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03日   第 05 版)

  深秋时节,北京五年间所建立的133个规模化苗圃已经呈现出红橙黄绿的绚丽景象。

  “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拥有大约114种的乡土海棠资源和椴树等50多种优秀的乡土树种。我们不仅是一个苗木科研培育基地,更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游憩、休闲、科普等多功能发展的新型苗圃。”顺义区胖龙丽景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负责人杨晓娟向笔者介绍道。

  走进园中,各色落叶汇聚成一条绵长的小路。秋紫白蜡一树紫红,银白槭黄中透红,秋日传奇更是将满园的秋色拉长了一个星期。步入园林深处,印第安魔力海棠上满满当当地点缀着橙红的果实,红珠宝的果子如樱桃般簇拥在一起。置身其中,满眼的铜红、酒红、紫红令人应接不暇。灿若朝霞的红枫,明媚如火的海棠,整个小园在明黄、火红、葱绿的碰撞之间延续着整个秋季的绚烂。

  木质栅栏、小巧树屋、彩色桌椅……园中的游憩设施为游人们提供了绝佳的休闲场所。秋日的阳光醇厚柔润,游客们穿上漂亮的秋装,在园中美美地拍照,或者带一些香茶点心,与朋友欢聚畅聊,怡然自得。

  “像这些丰富的彩叶树种,在十年前的北京可不常见。”杨晓娟说,在过去的绿化工程中,由于北京本地苗木供应量相对较少,大约一半的苗木都需要到外地引进。自2014年北京建设规模化苗圃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变。

  “现在北京二环、三环的城市绿化带,冬奥会周边绿化工程,还有很多小区楼下的花园都可以看到这些漂亮的彩叶树。”杨晓娟说。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建设了133个11.56万亩规模化苗圃,每年可向重点绿化工程提供苗木600余万株。目前面积在500亩以上的规模化苗圃,为首都的平原造林、城市绿化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大量优质苗木。

  当下北京规模化苗圃建设已经初显成效,而这一成果的实现并不容易。

  “苗圃前期建设,公司投了8000万元。”通州区潞城镇北京金诚苗圃负责人芮学红介绍说,北京市关于发展规模化苗圃的土地流转补助政策,吸引了很多企业在此落地。

  笔者了解到,之前北京市的绿化建设,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如今,通过“社会投资+政府补助”的模式,北京的规模化苗圃项目已经吸引社会资金近70亿元。

  “按照这个政策,通州区属于城市发展新区,每亩地每年1500元的补助,正好和实际的土地租金持平,等于租地没花钱,一年能省下资金近百万元!”芮学红说道,政府推行的这些好政策,让企业能够在这里快速落地,安心谋发展。

  “政府补助,实际上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种苗站站长姜英淑表示。目前在规模化苗圃总投资中,市级政府土地流转补助资金约占5%,其余95%投资全部由企业筹措解决,可以说政府投入撬动了大约20倍的社会资金。

  如今,规模化苗圃已然不是传统中只栽种苗木的地方,它不仅为重大绿化工程培育苗木,更美化了乡村环境,带动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马庆是怀柔区喇叭沟门乡中榆树店村的村民,2016年他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用于规模化苗圃的建设,并当上了村里的苗圃管护员。

  “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能有3000元左右,再加上每年土地流转费,一年算下来4万元左右,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又在家门口上班,哪找这么好的工作去!”马庆笑着说。

  自规模化苗圃建成以来,每年能够带动绿岗就业1万余人,其中当地劳动力占比超过70%。园林绿化、护水护林等大量绿色岗位让更多村民有班上、有工资挣、有保险上,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村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规模化苗圃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从黄沙漫天,到绿满京城,再到如今的色彩斑斓,规模化苗圃在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共同努力下,规模化苗圃将继续以多样化的“色彩”扮靓百姓生活,描绘首都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