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望海楼)

■ 易赛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2月01日   第 01 版)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12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指出,纵观历史,中华文明具有独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植根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与时代共进步,有着旺盛生命力。文章强调,“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是建立在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化既蕴含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丰富思想,又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决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就此强调: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只有坚持推动文明相通、文化相融,拉紧各国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求是》杂志社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