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新四军重建军部80周年和鲁艺华中分院建院80周年,经过近两年精心创排的红色革命题材杂技剧《芦苇青青菜花黄》,近日在江苏盐城向媒体揭开面纱,并将于12月上旬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
《芦苇青青菜花黄》以运河船夫的日记为主线,记录了上海文艺青年东青奔赴苏北新四军根据地抗日前线,加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简称华中鲁艺)的亲身经历,由此串起华中鲁艺1941年那段抗战历史。
“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盐城是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鲁艺华中分院等均在盐城成立。1941年,党中央根据形势需要,决定在盐城建立华中鲁艺。《芦苇青青菜花黄》用杂技语言重现了那段时期华中鲁艺师生活泼、紧张、艰苦而又快乐的学习生活,以及在根据地农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难忘经历,重点讲述了华中鲁艺师生战略转移过程中遭遇日伪扫荡发生的“八女投河”事件。师生们面对残暴的敌人,临危不惧,不畏牺牲,最终冒着炮火冲破封锁线回到新四军军部怀抱,在党的召唤下,踏上了奔赴抗日前线的新征途。
“抗日烽火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开辟了盐阜根据地,军民团结共同御敌,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年鲁艺师生浴血奋战的悲壮故事,在华中地区抗战文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值得用新的文艺样式记录并演绎出来激励后人。”江苏省杂技团团长吴其凯向记者介绍,“新四军红色文化在盐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华中鲁艺烈士陵园’坐落在盐城市建湖县庆丰镇的东平村,庆丰正是江苏省杂技团前身‘十八团杂技’的发祥地。”
“十八团杂技”是中国南派杂技艺术的代表,扎根在盐城建湖这片红色热土上,近年来不断传承创新,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芦苇青青菜花黄》是江苏省杂技团继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 流水 人家》成功上演之后,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实践。
传统杂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技艺文化如何为内容文化赋形?杂技人能否演好舞台剧?这些问题是近年杂技艺术发展的焦点,也是此次《芦苇青青菜花黄》面对的挑战。该剧总导演何晓彬对记者说:“我们尝试将杂技本体融入到当今文学艺术载体中,在传统杂技技艺中创造出新的杂技语汇,改变人们对传统杂技的固有印象,努力追求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深度转变,用传统杂技技艺与红色革命题材嫁接,融汇贯通,创造出好看好听、雅俗共赏、引人入胜的一种新的杂技舞台表演样式。”
华中鲁艺建校时正值春季运河两岸芦苇返青、菜花盛开的时节,芦苇象征着文艺战士青春勃发的革命理想和宁折不屈的革命精神,油菜花象征运河腹地苏北里下河水乡大地处处扎根开花的中国红色事业的蓬勃生命力。“这也是这部剧名称的由来。我们希望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用杂技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激励一代又一代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何晓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