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体坛风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州高新区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18日   第 09 版)

  广州高新区全力搭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大舞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

  广州高新区今年1—10月新增企业48522家,集聚上市企业61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占广州市的八成以上;科技部火炬中心遴选优质企业124家,连续5年位列全国高新区前4名。

  广州高新区综合实力近3年跃升至全国第7名,科技创新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第1名,科学城“双创”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3年稳步增长,2019年达到110.94,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发展活力、产业转型升级三个分指数增长幅度明显。

  广州高新区持续创建优质营商环境,全方位为企业和人才做好服务,努力打造“企业离成功最近的地方”。企业开办实现“全天候、零见面、一键办”,创新建立“金钥匙”创新创业服务库,建立“企业有呼、服务必应”筹建服务机制,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投资创业到黄埔”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和便利。

  “1+2+3+4”科技计划  构建企业成长“引力场”

  广州高新区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科技力量快速组织起来,构建了从中科院院所到企业、研发团队整个产学研链条。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启动“1+2+3+4”科技计划,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核心引擎。

  该计划包括创建一个国家实验室——呼吸健康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国家实验室;打造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鹏城实验室广州基地;建设三大科学装置——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慧眼大科学研究设施;建设四个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纳米国家科学中心、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研究中心。

  国家级科创平台将进一步打响“黄埔实验室”品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同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行动,推动更多“从1到100”的成果产业化。

  广州高新区从2021年开始,每年将预留不少于2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保持稳定增长,并对企业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予以配套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对企业研发环节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计划到2025年,广州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超过6%。

  完善创新创业生态  铺设企业服务“高速路”

  日前,在广州高新区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全息混合现实MR眼镜、有机半导体材料及其纳米光电器件、自研磁芯制备的高性能纳米晶磁芯等纳米技术及应用令人眼前一亮。今年起,大赛总决赛落户广州高新区,助推一批优秀纳米科技领域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落地。

  “纳米10条”是广州高新区为促进纳米产业布局、吸引人才落户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覆盖研发平台奖励、融资扶持奖励、重大项目奖励、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多个方面,全方位支持纳米科技领域人才、项目、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当前,广州高新区已建成华南最大、最活跃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之一,区内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加快落地惠企政策帮助企业发展。

  今年,广州高新区优化政策体系,升级“金镶玉”系列政策,出台“暖企8条”“稳企6条”,加快拨付涉企扶持资金,上半年核拨科技资金15.44亿元,支出进度超过预期50%,区内1108家科技企业受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州高新区政府、街道、园区各级联动,帮助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解决了疫情物资申购、公司产业园专项建设问题,给予8万元复工复产专项补贴,减免租金25万元,并享受银行3.85%低息贷款,大大减轻了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总投资1.5亿元的广州禾信质谱产业化基地项目顺利推进,现已完成主体封顶,计划2021年完成搬迁投产,引进先进工艺水平的科研、生产设备,目标实现220台(套)高端质谱仪器的产能。“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成为广州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代表用实力交出的一份答卷。

  集聚高端创新人才  注入企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大格局、大手笔谋划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加入。

  近年来,广州高新区依托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体系和重要科技平台载体,引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人才带动技术、市场、资本等要素进驻整合,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突破。目前,广州高新区已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1000人。

  数据来源:广州高新区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