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唢呐、皮影、弦子腔……富有陕西特色的乡土表演在网上热火朝天地直播着;富硒茶叶、蜂蜜、腊肉……秦风汉味的田间美食在直播页面被热情地叫卖着。这是11月14日清晨,陕西省安康市蒋家坪村“安康大集”直播带货活动现场的情景。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脱贫攻坚主题系列电视剧《石头开花》分集在安康取景拍摄,剧中有一场戏是助力脱贫的“安康大集”。安康当地的农村干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宣传安康风土人情的好机会,便把剧情中的“安康大集”变成了现实迅速搬到网上,红红火火地搞起了直播带货。
“安康大集”只是当今中国数字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数字化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也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的动能。
手机银行、网上政务、直播带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乡村早已在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城乡融合等方面发力,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也改变着老百姓日常的点点滴滴。
数字经济
幸福生活“好寄托”
在微信上,有一个小程序,是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山背村第一书记张健万自己开发的产品销售平台。小小的程序,承载着山背村几十户贫困户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大心愿。
2018年1月,刚刚来到山背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张健万,对于如何帮助这个大山深处小村庄村民脱贫还没有头绪。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时,一家农户热情地拿出自己做的豆腐乳,让张健万品尝。张健万觉得这家豆腐乳口味很好,就在朋友圈帮她推销,很快就卖出了100瓶。
这次成功的销售经历,让张健万萌发了做电商平台的想法。凭借自己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张健万设计出了一款微信小程序。为了推广,张健万在自己以前创办的公众号上写起了推介文章,让朋友们积极帮忙转发,莲花县的官方微信号也主动帮他宣传。此后,张健万继续走家串户,向每个贫困户“收集”农产品。
小程序的页面非常简洁,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一点进去就可以看到一件件售卖中的贫困户特产,每个特产下面都注明了贫困户的故事。“高山大米(2.5千克,包邮)30元”“农家黑豆(包邮,重1千克)25元”“山背醋姜(包邮,1千克)30元”……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虽然都不多,但每个产品都是来自山背贫困户的“私人订制”。张健万这个第一书记,兼职做起了“网店店主”,除了到每家每户去收货,在平台上货,还要负责包装、发货。在他的抽屉里,放着厚厚一沓快递单,桌上放着封口机,橱子里放着他自己设计的统一标签。
2018年12月,张健万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拍摄了一个视频,为山背村的好产品代言。也是在这个月,山背村正式脱贫。
除了直播带货,数字乡村建设还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以乡村服务为重点,运用互联网等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与金融服务深入覆盖乡村,为农村居民提供足不出村的金融服务。截至2019年6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全国3.08万个乡镇,覆盖率为95.7%。
每年清明前是福建福鼎市柏柳村最忙碌的时候,苍翠欲滴的白茶山上,采茶工手指翻飞,快速地将最鲜嫩的一芽一叶采摘下来,全村5500余亩白茶要赶在节前采摘,雇工采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多亏农行给了我10万元贷款,手机操作就可以随借随还,缓解了我的资金压力。”做了30年茶农的陈金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农行还推出“贷款自画像”数字服务平台,引导有需求的人在网上自助补充资料,银行结合客户自己的画像与基础数据分析,上门调查后,产生预授信并发放贷款。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的电子商务进农村实现对832个贫困县全覆盖,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规模扩大了8.4倍。与此同时,网络扶智工程成效明显,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底的79.2%上升到2020年8月的98.7%。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左香云说:“农村电商发展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情,减少了外出打工人口,促进了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使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比例下降,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数字技术
乡村治理“好帮手”
近年来,数字乡村逐步扩大了在农村社会治理、农村养老、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应用,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出基础支撑作用。
今年6月11日,浙江大学数字乡村研究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禹越镇三林村发布了全国首个数字乡村发展指数,不仅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首次有了标准化的评估体系,还让三林村在乡村振兴数字化发展过程中走到了前列。
“现在村里很多工作都与数字化有关,比如乡村治理、产业提升、乡村运营、生态建设等,渗透进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改变着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三林村党总支书记沈炳奎自豪地说。
在北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打开“数字乡村一张图”的电子大屏,一幅实时动态图就呈现在眼前。村里水质情况如何、环境卫生清理是否到位、哪里有意外情况发生等信息都会及时在图上显示。“足不出户,就能随时掌握全村动向。”沈炳奎笑言,“特别是对农村防汛作用更大,以前防汛都是传统的现场巡查,耗时耗力,还危险,现在有了这个图,像降雨量、河湖水位等实时监测数据比现场查看还精确。”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侯志阳认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推进乡村治理内容的线上化与透明化,推进乡村治理方式的数字化。
在江西抚州,2017年8月起政府就开始实施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积极建设村、乡、县、市四级医疗机构间的三网合一、数据共享、远程就医和分级诊疗的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在湖南,随着“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工程”的推进,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乡镇学校正在实现联网建设。在浙江,多个乡村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已建成运行,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活动发布、旅游产品推荐和游客互动体验等,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苏红键表示,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过程中,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和智慧交通等方面也都在各地实践中不断向乡村扩展。智慧功能的延展与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的可及性。
数字建设
美丽乡村“新蓝图”
近年来,中国对于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规划和实施,一直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制定了中国建设数字乡村的战略目标。根据《纲要》,到2020年,中国的数字乡村建设会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近日,中央网信办正式公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数字乡村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据悉,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名单的地区,将从开展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探索乡村数字治理新模式、完善“三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设施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实施试点建设。
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网络扶贫行动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表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网络扶贫工作的升级版,下一步将通过数字乡村的建设延续网络扶贫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发展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相关体系建设,研究编制“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