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觉广角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六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出山,向着梦想的方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14日   第 08 版)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金源藏族乡科上村,加羊吉练习舞蹈跳跃动作。

  在科上村,索南卓玛展示西北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在科上村,两名男队员拉毛东智和关却才让在村活动中心玩耍时“斗舞”。艺术团艺术中心建成前,这里是其训练场地之一。

  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热梦科巴艺术团队员演出结束后谢幕。

  热梦科巴艺术团来到位于北京的关爱听障儿童公益基地,为听障儿童进行公益演出。这是艺术团成员演出时,听障儿童将手放在他们的后背,感受演唱时胸腔发出的共鸣震颤。

  在位于西宁的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热梦科巴艺术团女队员在期末考试时表演舞蹈。
  本版照片均为新华社记者刘金海摄

  有这样一群藏家少年,他们朴实无华却不甘于平凡,他们家境贫寒但不放弃梦想。他们渴望成为天空中翱翔的苍鹰,冲出群山的阻隔,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故事要从一个西北小山村讲起。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重峦之中,红山岩下,有一处山谷地。蜿蜒的金源河水穿过干燥的红土地,滋润着周围的农田和牧场。这片藏地村落,当地人称为“科巴”,主要由科上和科下两个行政村组成。

  2012年,当时在科巴做志愿者的王洪波,根据自己的支教经历,以当地孩子为原型,创作了歌舞剧《热梦科巴》,“热梦科巴艺术团”由此诞生。

  《热梦科巴》陆续在深圳、西安、北京等地亮相。山里的小小艺术团,渐渐有了名气。

  藏语里,“热梦”意为梦想。最初,艺术团没有训练场地,只能四处转战,村外河滩旁、村民闲置的场院里、山崖下的空地上都能见到孩子们苦练的身影。

  2015年,艺术团在青海正式注册成立。同年,艺术中心在村里成立。从前只能在露天空地进行训练的孩子们,如今有了相对规范的室内训练场所。

  追梦之路虽然曲折,但孩子们在逆境中顽强成长。2017年,艺术团受邀赴港澳交流演出。同年9月,艺术团20名成员进入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青海艺校)深造。2019年,艺术团受邀赴内蒙古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中外艺术家同台献艺……

  今年高考,这20名成员无一落榜,19人被本科录取,1人被大专录取。这群原可能困守大山、务农放羊的孩子,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

  插上梦想的翅膀,崇山峻岭也挡不住奋进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