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侨华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11月0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德国侨胞淡定面对“严厉禁足令”(侨胞说·我在海外这样渡难关⑩)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1月09日   第 06 版)

  十一月二日,在德国柏林,餐厅员工收起桌椅。
  新华社/法新

  从11月2日起,德国开始实行“严厉的禁足令”。酒吧、剧院、电影院、健身房等场所暂停营业,餐饮业只保留外卖服务,公共场所禁止超过两个家庭、10人以上的聚会,德甲等专业体育赛事则可以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举行。封锁措施将持续一个月。严厉措施之下,身在德国的华侨华人生活现状如何?

  

  “危机来了,我们一起扛”

  “德国政府应对第二波危机的态度和措施都比上次更强硬。”德国汉堡华人华侨协会副会长张禹华说,“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新冠肺炎疫情称为‘德国自二战后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时,很多人不以为然。事实证明,形势的严峻程度正如默克尔所言。”

  严厉的措施随处可见。“对戴口罩的要求更严格了:公共场合的警力明显加强,目的就是监督人们戴口罩;之前,对学校的孩子们是否戴口罩管控比较松,现在严格了;学校的小食堂也禁止开放。超市的抢购又开始了:卫生纸、白面、洗洁剂、消毒剂……又开始限购了;而且,现在要求25平方米的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人,所以很多商店前都要排队,100多平方米大的地方每次只能进两三个人。”张禹华说。

  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严峻的形势面前,互帮互助成为令人温暖的选择。

  “此次疫情对餐饮业和旅游业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次‘禁足令’规定,餐饮业只保留外卖服务,违者以犯法论。为了帮助从事餐饮业的侨胞,我们就隔三岔五地去打包外卖。为此,很多餐厅推出了外卖菜单。比如,有一家淮扬菜餐厅推出了真空包装的盐水鸭、卤肘子等,买回来在冰箱里能保存一两个礼拜,很方便。”张禹华说。

  从事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张禹华对汽车业尤为关注:“前几天我去给车做保养。看到宝马车行的样车比之前少了一半,很多新车只能在网上查阅。相关机构预计,欧洲市场今年汽车销量将创纪录地下降25%,今年德国汽车产量也将下降25%。这无疑是德国汽车业的‘严冬’。我听到很多德国汽车业的同行都很感激中国,因为疫情期间,德国汽车的中国市场销量不断提高。”

  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德国政府对小企业进行了补贴。“5月,我拿到了联邦政府补贴的2万欧元和州政府补贴的5000欧元。这一次,据说政府还会有补贴,不过主要针对餐饮业和旅游业这样的重灾区。据说补贴的标准是按照企业去年每月平均销售额的75%,补贴3-6个月。”张禹华自己在德国的生意也受到了影响,营业额下降了15%-20%。幸运的是,公司还在正常运转,“我的仓库比较大,按照政府的要求,员工可以一半到岗一半在家办公。有两名员工是必须到岗的,但是不会开车。我就安排另一个员工每天接送。此外,按照德国政府的规定,失业人员可以申请政府补助其75%的工资。”

  “困难的时候,我们总能感觉到来自祖国的温暖。上周,中国驻德国汉堡总领馆还委托这边的妇女会给大家发放了爱心小包。”张禹华说,“此次德国的封锁措施会持续一个月,希望在12月初能把疫情控制在每10万人少于50个确诊病例。大家都不容易,无论是我们侨胞之间,还是老板与员工之间,或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危机来了,我们一起扛。”

  “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

  “又开始在家办公了。”德国易北中文学校校长王燕蓉说,“社团工作停滞了。在新的‘禁足令’生效之前,我们汉堡体育协会还可以分批次组织羽毛球活动,每次允许10人参加。但是,现在,所有的娱乐和体育活动都取消了。”

  不过,对于中文学校,王燕蓉感触就深了。“从2月6日开始,我们学校的中文班开始全面网课,部分兴趣班随后也跟进开展线上教学。原本计划11月1日返校,但是现在只能继续网课。部分不适合网课的内容,比如羽毛球、篮球等教学活动也都被迫取消。”

  德国易北中文学校于2008年9月创办,2017年获得“海外华文示范学校”称号,目前设有23个中文班和20个兴趣班,还有6个成人兴趣组织。疫情袭来,学校授课由线下转为线上。

  “不能面对面上课,我们就搭建网络课堂,教师停课不停教,学生停课不停学。”王燕蓉说,“很多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网课。我们用一周时间,加班培训,给所有中文老师传授网络授课的知识。刚开始,大家还是很慌乱,但是很快就可以做到井然有序了。”

  “网络授课有很多优点,比如,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节省了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可随时通过平台进行交流,释疑解惑。”不过,在王燕蓉看来,网课始终不能尽如人意,“线上和线下授课最显著的差别就是,老师和学生隔着屏幕,很难随时监督学生的状态和进度。而且,学生在家中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就努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比如,一年级的老师就设计了‘连一连’‘配对’‘一字开花’等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

  学校还组织了各项网上活动。“疫情之初,我们组织全校师生为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医院捐款7万多元人民币。我们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了中国侨联举办的‘华裔青少年网络夏令营’‘第三届曹灿杯世界华语朗诵比赛’‘我是演说家’‘第十届水立方杯全球歌咏大赛’‘第二十一届世界华文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王燕蓉说,“有些活动还在进行中,希望能取得好成绩。”

  “我们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大家能尽快返回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但是,我们也明白,病毒可能会同人类共存,抗疫会变成生活常态。今后,我们会把线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构建‘实体学校+虚拟学校’相结合的教育新格局,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新体系。”王燕蓉说。

  “疫情隔不断中德交流”

  “‘禁足令’对我的生活影响其实没那么大,无非是不能去饭馆吃饭,无法出门旅行。但是,疫情对我的工作影响就大了。”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能力中心主任侯正猛教授最近很忙,“我们的‘中国周’活动刚好是从11月2日开始,突然改为线上,工作量非常大。我的团队不得不加班加点,所幸一切顺利。”

  侯正猛口中的“中国周”指的是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中国周”活动,从2018年开始,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科技部资助,每年举办,目的在于增进德国民众对于中国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了解,促进中德交流合作。“我们本来还在大学礼堂安排了中德音乐会,现在被迫取消了。”侯正猛还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情景,“去年7月,我们首次把中德音乐会搬到了中国。我们一行20多人从德国到中国,在8所合作大学举行了7场音乐会。我们还在昆明理工大学举办了德国啤酒节,大家都非常兴奋。”

  受到影响的不止“中国周”。侯正猛很遗憾地说:“我所在的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国内多所大学开展了大学生夏(秋)令营交流和青年教师培训活动。比如,去年,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有30多个德国大学生去四川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了夏(秋)令营,并为60多位来德的大学生提供了夏令营活动。从2012年开始,四川大学每年会有20-30个青年教师来这里培训和交流4周。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加入这个培训和交流项目,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18和20个青年教师来这里进行了6周培训和交流。可惜,今年都无法成行了。”

  疫情给中德学术和文化交流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和挑战,不过,各种交流合作项目仍在持续推进。

  “今年‘中国周’期间,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和我们校长签署了一个意向协议,发起共建中国—下萨克森州科教文联盟。明年,如果疫情允许,下萨克森州的科教文部长会带队前往中国,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成立中国—下萨克森州博士研究院。根据规划,郑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同济大学等中国高校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哥廷根大学、汉诺威大学以及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等将加入联盟并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博士。”说起合作项目,侯正猛如数家珍,“我们正在和四川大学推进成立中德国际学院,通过双校区方式培养双学位本科生。我们和华东理工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四川大学等多个国内院校都有合作培养本科生的2+2双学位项目;10月底中国教育部刚刚批准了四川大学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合作举办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双学位项目。此外,中德双方牵头大学正在推动和落实去年中德对话论坛提出的共建中德青年科学院。”

  “疫情形势严峻,但是疫情隔不断中德交流。”侯正猛说,“之前,我每年大概回国六七次。今年一次都还没有。不过,我已经买好了12月10日回中国的机票,直飞成都,在国内停留5周,希望能顺利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