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歌、写书法、看电视剧……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巴勒斯坦驻华大使法里兹·马赫达维乐在其中。
近日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马赫达维表达了进一步加强两国人文交流的强烈愿望,“我们要为两国人民直接交往创造更多平台和渠道,让更多巴勒斯坦学生到中国留学,让更多中国游客到巴勒斯坦旅游。”
“看到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对地处亚洲另一端的中国,包括马赫达维在内的很多巴勒斯坦人有“近如比邻”的特殊好感。中国是最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最早承认巴解组织和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之一。马赫达维表示,从1955年万隆会议起,巴中之间就开始相互支持,“中国追求民族独立解放的经验为巴勒斯坦提供了宝贵借鉴。”
随着上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学生赴华留学,巴勒斯坦人对中国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课堂里、在生活中听说过无数次的中国,究竟什么样?1986年首次来华前,马赫达维就希望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30余年间,一次次赴华之旅,一次次刷新他对中国的认知,“我亲眼看到中国的巨变”。
马赫达维说,靠自己养活14亿人口、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保体系,每一件都绝非易事,但中国做到了。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社会超强的凝聚力,也让马赫达维赞叹不已:“中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世界上没几个国家能做到。中国共产党很好地领导了人民、履行了职责。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是发自内心的,我看到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马赫达维对中国发展壮大的世界意义有更深思考。在他看来,拥有5000多年文明的中国,带给世界的不仅是工业产品、高科技产品,更是文化和观念。“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历史上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不会因此觉得高人一等。”马赫达维表示,尤其是中国和巴勒斯坦这样饱经磨难的国家更是坚定主张文明是平等的,相互尊重是对待不同文明的应有态度。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所有国家都坐在一条船上,因此各国要多讲尊重合作,少讲冲突对抗。
“中国充分彰显大国担当”
和中国打交道的30余年,在马赫达维的人生里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忆的故事,但他总说:“我与中国的故事很长,还有待书写。”毫无疑问,在马赫达维的中国故事里,巴中携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会留下最难忘的一笔。
今年2月,马赫达维曾表达对中国抗疫的支持:“我们与中国站在一起,因为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与我们站在一起。”一直留在中国的马赫达维,不仅对14亿中国人在疫情中遭遇的一切感同身受,还有一份来自国际视野的独特观察。马赫达维说,防疫期间中国政府每天都通过邮件等方式和使馆保持联系,更新疫情动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这是我们外交官们最看重的,这样的举措保证了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另外一点让马赫达维感触颇深的是,尽管疫情一度按下正常生产生活“暂停键”,但中国始终保持社会有序运转,“每周我和妻子去购物时都发现商场物资充足,巴勒斯坦在武汉的留学生们也反映生活很有保障。”
马赫达维见证了中国抗疫斗争的每一步,深知中国抗疫经验的宝贵价值。“很多国家都在学习中国抗疫经验。”马赫达维表示,巴勒斯坦也效仿中国,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这意味着巴勒斯坦原本并不发达的经济会遭受严重冲击;为补贴在疫情中失去生计的民众,政府也要承受额外负担……尽管面临种种困难,但中国树立的榜样在前,巴勒斯坦做出了取舍,因为公众健康是第一位的。
马赫达维说,巴勒斯坦不仅从中国抗疫经验中受益,还得到了中国的智力支持和物质援助。中国第一时间向巴勒斯坦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两国专家多次举行视频经验交流会、中国医疗专家组赴巴支援抗疫一线……中国对巴勒斯坦抗疫的帮助,一件件都留在了马赫达维和很多巴勒斯坦人心头。“现在正是需要各方团结合作的时候,指责推诿战胜不了疫情,中国充分彰显了大国担当。”马赫达维说。
“跟中国深化合作意义重大”
“希望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让疫情在今年底前成为历史。”马赫达维迫切盼望疫情的阴霾早日散去,巴中两国的一系列合作项目能够尽早开工。
马赫达维说,巴勒斯坦要留得住人,就必须让人们相信这个国家有未来,要实现经济发展,要提供就业。而在巴勒斯坦实现国家发展的进程中,跟中国深化合作意义重大。近年来,巴中合作稳步推进,目前在积极推动教育、旅游、经贸等多个领域的新合作项目落地。
马赫达维对早日达成巴中自贸协定寄予厚望。2018年10月,双方正式启动谈判,签署自贸协定将进一步密切双边经贸关系,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巴勒斯坦有精美的手工艺品、有上千年制造史的纳布卢斯香皂、独具特色的死海产品,“希望有更多巴勒斯坦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待疫情散去,马赫达维欢迎更多中国游客走进巴勒斯坦。“2019年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数达1.55亿人次,哪怕其中能有10万中国游客到巴勒斯坦待上一星期,情况都会大不相同。”马赫达维认为,中国游客的到来不仅会带动巴勒斯坦旅游行业发展,还有利于促进两国民心相通。马赫达维说,第三方渠道往往容易造成歪曲和误解,两国民众之间需要通过直接交流加强相互了解。目前有不少中国媒体开通了阿拉伯语频道,两国也开展了图书互译出版等交流项目,希望旅游能够成为拉近两国民众心灵距离的又一个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