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援疆医师谢志毅——

夜阑卧听风吹雨 血压氧合入梦来(健康扶贫在身边)

南子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9月29日   第 09 版)

  回望一年半的援疆时光,谢志毅给出了两个字:震撼。“这些经历足以让我在老去时反复回忆,人生中有过这么一段路,很值!”谢志毅笑着说。

  2019年3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到通知,要求选派一位重症医学专家支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新医”)重症医学中心。

  接受这个任务,从事急重症工作20余年的谢志毅医师只用了不到5秒的时间。抵达新疆后他发现,防止患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当地医生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接下来,谢志毅前后参与了新疆医学会危重症学专业委员会地州巡讲活动、中央机关援疆巡回医疗队、塔城地区危重孕产妇病例评审等健康扶贫活动,深入南北疆18个县市,为数千位基层医生授课讲学。

  新医重症医学中心是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情况比较好,但由于每年收治7000余例重症患者,医护力量相对不足,并且科室里年轻医生们的科研思维和水平都显薄弱,授之以渔的支援策略慢慢在谢志毅脑海里成型。

  本就是科里技术骨干的谢志毅,决定从血流动力学和机械通气两大重症救治的关键问题入手。所有的临床案例、教学、科研都围绕这两个核心展开。他深知,临床工作要有巧劲儿,在夯实基本功的基础上,遵循正确方式前进,操作越规范、技术越熟练,患者的问题就会越少。“每天早查房之前我都会给科室医生讲解一条指南内容,结合临床病例,掰开了揉碎了讲,并且定期进行考试。”谢志毅说,一年半下来,讲解了《重症血流动力学治疗北京共识》《重症右心管理专家共识》《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中国专家共识》三大部指南。

  谢志毅印象最深刻的病例,是他带领团队救治的一位18岁的大学生。病人患有少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这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病因复杂不明,病情变化迅速,致残或致死率高。

  得益于支援工作中的教学相长,谢志毅基于临床科研形成了创新性的“大循环+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可以结合患者中心静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等多参数,加上脑组织微循环状态实时评估,实现大循环—微循环偶连、全身与脑部血流动力学衔接,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不错眼珠地盯了一周后,患者完全清醒了并且没有留下任何残疾,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谢志毅感叹道,这样的奇迹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全力救治,当然更是在科学方案指导下的胜利。

  2020年,疫情突袭下,新医重症医学中心18名技术骨干前往武汉支援。3月到6月这段时间对于谢志毅来说,真的是在临床一线“拼了命”地干,除了晚上休息几个小时,全部时间都泡在了病区里。

  原本7月初援疆任务就要结束了,然而乌鲁木齐突然反复的新冠疫情让谢志毅归期未有期。他选择继续坚守:“困守乌城不自哀,尚思为国戍疫灾。夜阑卧听风吹雨,血压氧合入梦来。”